成本9元素颜霜以38元标价售出,非法获益超500万元,对此售假行为应如何看待?

近日,江苏扬州一女子网购3瓶“朱莉欧”素颜霜后,发现商品气味刺鼻,与正品差异显著,遂报警。经鉴定,所购素颜霜均为假货。警方调查发现,卖家二人以每瓶9元的价格进购假冒“朱莉欧”素颜霜,并以每瓶38元、两瓶68元的价格在网上销售。自2021年起,二人便通过网络售假,尽管曾收到品牌方律师函,仍继续售卖,非法获益超500万元。目前,两名涉案人员已被判刑。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2 个回答

小飞侠

一、法律维度

该售假行为已涉嫌违反《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项法规。涉案商品以成本价9元、标价38元的价格伪装“低价原装”出售,实则通过伪造品牌标识、质量认证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构成商标侵权与虚假宣传。其非法获益超500万元的规模,表明该行为已突破个体经营范畴,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对合法品牌的市场份额、商誉及消费者信任度造成系统性损害。此类行为不仅削弱了行业创新动力,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需以刑法中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惩罚性赔偿以恢复市场秩序。

二、经济维度

涉案者通过“超低成本-低价伪装-规模销售”的商业模式实现暴利,暴露了假货产业链的核心逻辑:以极低原料成本(如9元/瓶)压缩质量投入,利用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心理偏好进行流量收割。此类行为通过压缩研发、质检、合规等环节成本,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如过敏、皮肤损伤)与品牌方(如维权成本、声誉损失)。从经济学视角看,其“低成本-高周转”模式实质是外部性转嫁——通过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挤压合法企业利润空间,最终导致行业整体质量标准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社会维度

假冒化妆品因原料低劣、生产环境失控,可能含有重金属超标、细菌污染等安全隐患。本案中,涉案产品以“素颜霜”名义销售,若实际成分与宣称功效不符(如宣称美白却添加违禁激素),将直接损害消费者皮肤健康,甚至引发系统性健康风险。此外,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常面临举证难、追溯难、赔偿难等问题,导致“购买容易索赔难”的困境。此类事件频发会加剧公众对美妆行业的不信任感,影响正常消费行为,最终损害社会整体福利。

四、监管维度

本案暴露出化妆品监管体系的三重漏洞:一是线上平台审核机制松散,部分商家通过“拆单发货”“异地仓储”规避监管;二是质量检测标准滞后,难以覆盖新兴造假技术(如虚假备案号、仿冒防伪码);三是跨部门协作不足,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上存在壁垒。根治此类问题需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强化电商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对入驻商家资质、商品溯源信息实施动态审核;推动质量检测技术升级,引入区块链溯源、AI图像比对等手段;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五、行业维度

合法企业需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防伪能力(如隐形水印、动态二维码),同时加强与监管部门合作,建立假货线索快速响应机制。消费者层面,需通过科普宣传提升风险意识,例如强调“低价陷阱”识别方式(如显著低于市场价80%的商品需警惕)、保留交易凭证的重要性以及维权渠道(如12315平台)。行业协会应推动建立“原装产品联盟”,通过统一防伪标识、质量公示制度增强市场透明度,压缩假货生存空间。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暮九九

1、违法性及法律后果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售假行为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件中的两名涉案人员,非法获益超500万元,数额巨大,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至4年、并处罚金10万至20万元不等的刑罚,体现了法律对此类行为的惩处。

2、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权获得质量合格、与描述相符的商品。而该售假行为中,消费者收到的素颜霜气味刺鼻,与原装差异极大,明显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基于对品牌和产品质量的信任进行购买,却得到了质量低劣的假货,不仅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产品效果,还可能对皮肤等造成损害,给消费者带来了不良的消费体验和潜在的身体健康风险。

3、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此类售假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法商家花费大量心血研发、生产、推广产品,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售假者以极低的成本购进化妆品,冒用他人品牌进行销售,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品牌方的利益,也使得其他合法经营的商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可能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这种售假行为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对购物平台的信任度降低,不利于电子商务市场的良性发展。

4、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

售假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了影响。商家在经营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该行为却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知假售假,严重破坏了社会的诚信氛围。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一旦被曝光,不仅会让涉事商家声誉扫地,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让公众对商家的信任度降低,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给社会的道德风尚带来负面影响。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38 浏览
  • 花花 提出于 5天前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