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英语 学英语,练听力,上听力课堂! 注册 登录
> 幼儿英语 > 幼儿英语学习方法 >  内容

美国早教:孩子黏妈妈,是在“惩罚”妈妈的离开

所属教程:幼儿英语学习方法

浏览:

2022年02月20日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孩子黏妈妈,是在“惩罚”妈妈的离开

闺蜜发来微信,说儿子特别黏她,其他人哄睡时都挺好的,唯独她哄睡时就状况频出。刚开始儿子搂着她说:“妈妈,我爱你,我不想让你去上班。”之后历时一个多小时,还不肯睡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拉屎,一会儿又一边踢腿一边数数……就在她以为儿子快要睡着时,儿子突然说:“床太大了,我害怕。”最后,闺蜜的耐心终于被全部消耗完,爆发起来……

这样的情景其实很常见,还有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时表现挺好的,老师反映很独立,但是一回到家,特别是见到妈妈之后,就变得非常黏人。为什么其他人带孩子都挺好,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也很好,回家后妈妈带孩子就不好了呢?

孩子黏妈妈,是在“惩罚”妈妈的离开

妈妈产假结束后回去上班,或者孩子刚开始幼儿园生活,不少孩子都会感到不适应,哭闹着不想让妈妈离开。慢慢地,孩子逐渐适应了新情况或新环境,不再哭闹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想念妈妈了。在心底深处,他们还是非常想和妈妈在一起的。

年龄尚小的孩子无法很好地表达思念的情感,于是就用一些在妈妈看来“不乖”的行动来表现。比如,有的孩子早就不需要夜奶了,却突然又要求吃夜奶;妈妈从幼儿园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孩子变得蛮不讲理,一不满足就大哭大闹;抑或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孩子一样,特别黏妈妈。

这些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乖,而是因为他们很想念妈妈,他们想知道妈妈是不是也很想念他们,于是就通过这些行为来试探妈妈。

当孩子的行为“妨碍”大人时,大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希望他快点儿睡觉”。因此,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被看到,他表达了自己的想念,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反馈。没被“看到”的孩子,只能进一步通过各种“作”的行为来强化自己的情绪表达,来试探父母到底有多爱他、多想念他。

这时,父母应该做的是先回应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是舍不得妈妈去上班,所以才不想去睡觉,是吗?妈妈也好舍不得你啊,但妈妈要去上班,你也要去幼儿园,因为你已经长大了。长大就意味着不能总是跟妈妈在一起,你需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我们会在心里时刻想念着对方。”

我们这一代从小缺失了情感教育,即使学习再多育儿知识,也会出现道理都懂,但一到现场就忘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不要马上跳入“我要矫正他这个行为”的惯性思维中。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要先解决孩子的情绪,情绪解决后,所谓的“坏行为”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很巧,我之前还收到一位妈妈给我的留言,说自己一直坚持“规则与爱并行”的教育理念。但最近出现了一个情况,让她很沮丧。平时老公带娃并不多,但只要是老公带娃时,孩子就出奇地乖,根本没有什么调皮的情况。为此,老公开始质疑她的教育理念,觉得她太溺爱孩子了。没必要整那么多虚的,孩子不乖就该骂一通或打一顿。这让她感到很疑惑。

为什么越花心思教育孩子的一方,越容易跟孩子起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花心思科学教育孩子”,指的是懂得“规则与爱并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那么,为什么父母当中越花心思教育孩子的一方,越容易与孩子起冲突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淘气、不听话”。很多时候,孩子在大人眼中的“淘气”行为其实是孩子的独立宣言。他们通过挑战权威来了解底线在哪里,通过破坏规则来试探父母的底线,搞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挑战和破坏,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正因为如此,他会选择在自己觉得相对安全的环境进行挑战,而他这时候面对的,往往就是对他无条件接纳和包容、陪伴他时间最久的那个人。

因此,当孩子跟你发脾气或起冲突时,千万不要以为是孩子不喜欢你,或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方式有问题,这恰恰说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感到足够被爱、被接纳和被信任时,他才愿意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心理学上有一类“讨好型人格”,这类人通过取悦他人来赢得关注和爱。对于孩子来说,他未必是形成了这样的人格,但当他感受不到父母当中对他关注较少那一方的爱和关注时,他就可能通过表现得乖巧懂事来赢得这份爱,这正是孩子不容易跟父母中对自己关注较少那一方起冲突的原因。

不过,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不需要对孩子设置规则。相反,爱与规则是不矛盾的,只是规则一定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

大J特别提醒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自己进行成长。孩子让我们学会“心理断奶”,让我们学会内察和自省,让我们学会不那么容易被激怒,也让我们学会使用同理心,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

10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小D是坐校车去幼儿园的,有一段时间校车因为改变路线,接她的时间从原来的8:15变成了7:50,由于时间调整,我们有几次都迟到了。

我从小就是所谓的乖学生,脑子里根深蒂固地认为迟到是不被允许的,可想而知,我们早上会有多匆忙。一匆忙起来,很多事情都不得不“打折扣”了。以前小D自己吃早饭,但比较慢,通常要花半小时,现在改成了我喂她,她只要张开嘴,我往里面塞饭就行了;以前出门前小D会自己穿上外套,尝试穿上袜子和鞋子,背上自己的小书包,现在都是我帮她穿;以前我会让她自己走下楼,我和她手拉手,一边唱“上学歌”一边和邻居道别,现在我不得不抱着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下楼,总是在最后一秒把她送上校车。

有一天早上,尽管很努力,但我们还是错过了校车,最后不得不打车送小D去幼儿园。送完小D后,我在楼下遇到了幼儿园的园长,她微笑着邀请我去她的办公室喝杯咖啡。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穿着一身家居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来不及戴隐形眼镜),甚至连脸都没洗,因为当时想着送完小D再回去梳妆打扮。想到这些,我感到有些局促。不过犹豫了几秒后,我还是答应了。

到了办公室,园长递上咖啡说:“很慌乱的工作日早上啊,不是吗?”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是啊,女儿现在每天起得晚,我们经常来不及赶上校车。”

“那你每天早上肯定感觉压力很大吧。”

“是啊,不仅压力大,我还做了很多妥协,她现在早饭需要我来喂,也不再自己穿鞋子和衣服了。”

“那Dorothy一定很开心吧,终于有机会休息一下了。”

“没有,我越着急,她反而动作越慢,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

“以前有这样的情况吗?”

“以前她自己做这些事时反而配合度很高。”

“是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还是同一个孩子,哪里发生了变化吗?”

园长的提问让我陷入了深思。是啊,小D还是那个小D,难道只是因为晚起一切都变了吗?后来,园长和我分享了一个观点,她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发现,很多家长都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比如我为了小D不迟到),在不经意间犯下很多错误,而且孩子还不领情。

错误一:代劳

园长说,常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上了小学后总是磨蹭拖拉,起床慢、写作业慢、吃饭慢。其实,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上小学后变磨蹭,而是孩子上了小学后,家长才意识到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做。但在上小学前,这些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

孩子没有经历过练习,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做的。孩子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却一下子被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当然不愿意也很难去完成了。当做不到某件事时,人会本能地逃避,这是人的本性,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却变成父母眼里的“磨蹭”“不听话”。

我因为希望小D上幼儿园不迟到,也在不断地剥夺她独自做事的权利。如果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出现“退化行为”,原本会做的事情也变得不会做了。

错误二:催促

在大人眼里,孩子动作太慢,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家长会不停地催促孩子。殊不知,这是孩子该有的节奏,父母为什么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孩子需要花时间去体验一切大人习以为常的活动,大人觉得吃饭就是吃饭,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在吃饭时会体会食物的颜色、质地、味觉,他们在协调大脑、手臂和嘴巴协同工作,他们在练习使用语言来描述食物。这些对于小小的他们来说,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当大人不断地催促孩子时,就打破了他们自有的节奏,干扰了他们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而更关键的是,大人在催促时会表现焦虑的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情绪就会转嫁给孩子。最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两种极端的表现:要么也变成了容易焦虑的人,要么会通过更加拖拉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催促。

那么,难道我就应该不管小D,即使上幼儿园迟到也没关系吗?当然不是,但所有管教的起点都应该从改变父母自己开始,而不是一味地催促、代劳甚至责怪孩子。

提前计划

成年人比孩子更有时间观念,但这种时间观念不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代劳和催促上,而应该体现在父母的提前计划上。提前计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父母需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事。比如,以前早上送小D上幼儿园之前,我既要忙自己的事,又要照顾小D,一旦时间来不及,我就会两头顾不上,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而现在我会提前起床,先把自己收拾妥当,再把小D上幼儿园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其次,如果认识到让孩子“慢慢来”的重要性,父母就应该提前预留出这些时间给孩子。这就意味着需要早点儿叫醒孩子,更意味着孩子晚上要早点儿入睡。比如,我估计了一下,让小D自己吃饭、穿鞋、穿衣服,并且自己下楼,和邻居问好,按照她的节奏做完这些事情,大概需要1小时。因此,我会定上闹钟,每天提前1小时叫她起床。

适当让孩子承担迟到的结果

这是园长特别强调的一点,育儿的大忌就是不愿意让孩子承担后果。之前的我宁愿每天早晨紧张焦虑,也从没想过让小D体验一下迟到的后果。还有一些父母宁愿在吃饭时哄骗、打骂孩子,也从没想过让孩子体会一下挨饿的后果。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如果不体验后果,他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当下父母对我有这个要求。他们体验到的只是父母的紧张、焦虑和情绪失控,他们不喜欢这些情绪,自然就会选择逃避;他们体验到的只是父母想控制他们,他们不喜欢被人控制,自然就会选择反抗。这就是大人越着急孩子越磨蹭的根本原因。

园长问我:想象一下,小D真的迟到会有什么后果呢?其实,一次迟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园长说,也许小D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在操场上和伙伴们玩耍的时间,也许你们可以一起制订一个行动计划,这一定比你单方面紧张有效;说不定你还可以引进“时间”的概念,这些多么具有教育意义啊!

大J特别提醒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早晨,通过和幼儿园园长的一番谈话,影响我的不仅仅是小D上幼儿园迟到这件事,也让我对自己的育儿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不要把自己的节奏强加于孩子,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着急焦虑的家长,常常是因为自己的节奏失控了。让孩子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体验并承担后果。这才是陪伴孩子的真正意义。


用户搜索

疯狂英语 英语语法 新概念英语 走遍美国 四级听力 英语音标 英语入门 发音 美语 四级 新东方 七年级 赖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西安市长安益园英语学习交流群

  • 频道推荐
  • |
  • 全站推荐
  • 推荐下载
  •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