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 学英语,练听力,上听力课堂! 注册 登录
> 英语学习 > 英语学习方法 >  内容

英语学习:新教材、新理念、新实践、新挑战

所属教程:英语学习方法

浏览:

2021年08月07日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王蔷 王琦

自2019年9月以来,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陆续在北京、安徽、广东、福建等多个省市使用。伴随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方法的提出,广大教师努力学习《课标》、研读新教材、实践新方法,逐步体验到了新教材对自己理解新理念、树立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带给学生全新的英语学习体验。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境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的整体语言基础不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应抱着学习的态度积极面对,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实践和反思,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走一点弯路,或者需要一些时间去摸索,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坚持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我们就能够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作出贡献。

为了帮助广大英语教师更快地熟悉和用好新教材,解决他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我们专门收集了英语教师在新教材使用初期感到棘手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和研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六大主要问题,尝试在此进行解答。

1.新教材的内容容量偏大,怎样进行取舍和调整?

根据《课标》的理念和课程内容要求,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新教材中不仅包括《课标》要求必须学习的内容,还包括一定量的辅助学习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助学习素材或者自主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教师寻找相关学习资源的压力。新教材每册书后的Project、 Literature Spot、Grammar Summary、Notes on the Text、Tapescripts,以及单元中的Reading Club、Check Your Progress等都是辅助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在课上或课下使用,或者暂不使用。

关于如何进行教材内容取舍或调整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厘清单元主题与各语篇主题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度,制订明确可行的单元学习目标,并据此确定具体课时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充分研判教材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顺序调整或取舍。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教师要避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过去逐词、逐句学习课文的碎片化教学方式,要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概括、整合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结构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在新的语境中,进一步通过内化和运用,将所建构的主题知识、形成的新观点和学习到的新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生成对主题的深层认知,实现知行合一。

2.新教材各单元的第1课和第3课所设计的活动板块都是围绕语篇的教学活动,没有单独的词汇学习板块,语法学习也不够系统。怎样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系统性地开展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教学?

首先,教材各单元内容的选取和编排都源自语篇素材,其中有口语的、书面语的,还有视听语篇的素材。第1课和第3课这两课主要是以阅读语篇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的學习活动。其实阅读语篇的教学活动包含着读、看、说、写等多种技能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探究,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价值判断力的培养(Read and Explore);阅读语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也包含了语言知识(Focus on Language)的学习活动,关注词汇和语法在语境中的有效应用,并最终以口语或书面语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运用所学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Express Yourself)。

如果教师先单独处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再带领学生进行篇章阅读,这种看起来合乎规范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不符合学生对主题意义的认知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这种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但却割裂了对语言形式的学习与对语言意义的学习。《课标》强调整合性学习,突出要在意义探究中,融合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同步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并引导学习策略的养成,这些核心素养要素的发展不应该是相互分离的。

我们认为,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得意”(获得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与“得语”(获得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协同发展的问题。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表达具有相互制约性。语言知识就好比是盖楼所需的建筑材料,比如:建筑需要砖、水泥、钢筋。如果材料缺失,大楼是无法建造的。也就是说,缺少语言知识,就难以实现表达意义的目的。但是盖楼仅有这些建筑材料是不够的,材料本身是无法自己变成高楼大厦的,必须要有设计图纸、施工程序和施工的辅料将所有的建筑材料组合起来。因此,单纯追求语言知识的学习,缺少围绕意义所开展的语言运用,就会导致学习者只掌握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运用知识开展理解和表达的活动。总之,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意义的理解和思想的表达。为了理解和表达,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语言知识总是交织在一起,成为语篇意义建构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语言知识学习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融合起来,促进“得意”与“得语”的协同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英语教师一定要通过研读教材所提供的语篇素材,厘清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同时确定服务于主题意义表达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再根据学生开展主题意义探究的需要设计预教词汇,在理解和表达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内化和应用词汇。例如,在学习一篇关于贝多芬音乐创作和演出的语篇时,教师针对学生不熟悉有关音乐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困难,创设音乐厅的演奏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场景中与音乐和表演相关的词语、词块或表达方式;再根据学生的已知,预教相关的词汇或短语,如orchestra、conductor、performance、score、play a new musical piece等;然后再邀请学生尝试描述场景,说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音乐演出,谁是conductor等。预教词汇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后续阅读的负担,也为学生再次接触词汇、在语境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创造了条件。总之,词汇教学要避免脱离语境的单词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和词块,强调学以致用。此外,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考虑设计分层任务,降低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要求,提供必要的个体化课堂指导和学习支持,如加强教师示范、提供有效支架、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专用的单词表等。教师通过在语境中分层呈现词汇,帮助学生来理解、内化和应用,增加词汇在使用中的循环复现,从而强化和巩固学生记忆,促进得意与得语同步发展。

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期综合实践和积累的过程。新教材中多数课标词汇会在同一单元或不同单元的不同语境中多次复现,教师要注意创设有意义的语境,帮助学生感知并逐步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并在语境中进行应用。以高中新课标必修词汇opinion为例,这个单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必修教材第4单元第2课的听力语篇中,在同一单元第3课的阅读和写作课分别进行了复现,在必修教材第9单元复现了两次,并在选择性必修的第1单元、第3单元、第5单元、第6单元和第11单元的语篇中复现了7次。师生在全套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共进行了13次的接触、学习和运用。

语法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不是孤立的语言知识系统。教师常常发现自己在带着学生“系统地”学过语法后,学生仍然常常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出现语法错误。其原因就是将语法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学习,忽略了语法的表意功能和使用场景。新教材将语法学习融入主题意义探究中,在语境中理解语法的表意功能,归纳语法的用法,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把语法“用”好。以过去将来时的学习为例,新教材将这个语法内容有机融入“Avatar”一课,学生在语篇中理解过去将来时表达过去人们对虚拟形象发展的预测和判断,在厘清虚拟形象发展过程和人们做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这一时态的形式和表意功能,然后在同一主题语境下进行应用。

3.我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基本读不懂新教材语篇,怎么开展教学?

针对这一问题,在这里我们和大家分享北京市昌平区特级教师李旭争老师的认识和做法。李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是客观事实,教师光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基于学生的情况(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其次,面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和学习风格的迥异,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完成进度,而是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或改变。

具体到阅读教学,李老师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可以借助词汇表。读前教师不要解释所有的生词,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查看后面的单词表,达到弄懂全文大意的程度;第二、三遍读的时候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梳理文本主要信息。

第二,利用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Jigsaw Reading)。对于长文或难文可以运用合作阅读的方式,每个组员阅读其中的一段,然后组长组织大家一起来分享或阐释对全文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完成阅读任务,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兴趣。

第三,将目标化整为零。文章实在太难或者太长,可以将文章分成两个甚至三个课时来读,只是教师要依据《课标》,将阅读能力的训练融合到每节课中,并且每个课时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

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学情,降低学习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带领他们实践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引领他们取得进步。

教师应认真研读语篇,厘清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根据主题意义探究的需要,安排預教词汇,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内化应用词汇;根据学生水平,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实效;避免脱离语境的单个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词块,突出学以致用;在语境中分层呈现学生要掌握的词汇,增加词汇的循环复现;设计分层任务,降低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要求,提供必要的个体课堂指导和学习支持,如提供单词表;加强教师示范,提供有效支架,促进得意与得语协同发展;设计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及综合的词汇练习和巩固活动,强化和巩固记忆。

4.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各课的子主题是什么关系呢?

新教材中主题的设计是以单元为基础的。每个单元会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通过Topic Talk、Lesson 1—3,Writing Workshop、Viewing Workshop和Reading Club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开展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文化意识的建构,最终形成对单元主题较为深入的、结构化的认知,为学生生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能力奠定基础。

以必修教材第1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话题是“Life Choices”。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这一主题会有一些零散知识和经验积累,但是认识上还不系统,也不深入。因此,教材从Topic Talk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School life语境,引导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讨论新的学校生活。然后,进一步拓展到对不同职业人士可能面临的压力和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本单元第1课重点围绕高中阶段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展开,涉及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第2课围绕压力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的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认识到虽然压力不可选择,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压力,选用什么样的方式缓解压力,则是可以选择的。第3课通过支教教师的三次重要选择(毕业后的去向、如何面对支教的困难和一年后的去留),探讨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写作课的话题回归学校生活,引导学生交流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课以女飞行员的经历为背景,探讨一些成功人士是如何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Reading Club分别围绕不同文化的选择和不同生活环境的选择展开讨论。

这一单元的各个子话题从人生的不同维度、生活的不同角度、社会的不同层面对单元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探究,不断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本单元结束时,学生围绕“人生选择”这一单元大主题,形成了四个视角的认知,即:(1)对当前生活方式的选择;(2)面对困难的选择;(3)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4)生活环境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认识人生的选择可以有多种,本质上都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选择,从而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奠定基础,实现本单元的育人价值。

5.新教材的语篇不论在思维的层次上还是在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挖掘语篇的意义?应该挖掘到什么程度呢?

对语篇意义的挖掘必须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因为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为此,教师要以读者的身份梳理文本的主题意义、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服务于主题、内容和观点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知识,这样才能抓住教学的逻辑主线,以及重点和难点。要知道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验的程度、认知发展的维度、情感参与的深度和学习成效的高度。

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反复研读文本,从What、How和Why的角度形成對语篇的分析。其中,What的分析要明确学生需要梳理和整合哪些主要信息,形成何种结构化知识,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以及知识与语言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为学生内化知识和连贯表达奠定基础。How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体和语篇特征及内在衔接,如语篇的文体特征、语义衔接、信息的组织方式和修辞手法等,为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建构结构化知识、表达意义提供支持;同时探寻文字背后的含义和语言使用的特点,从而确定在意义探究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重点。Why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主题,分析论证和批判评价语篇传递的价值和意义,生成对主题新的认知和态度,联系自我和实际生活,提出并论证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为理性表达观点和态度进行铺垫,指向知行合一。

每个语篇都是独一无二的,语篇传递的表层信息、作者希望通过语篇传递的观点和价值观,以及作者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表述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都不相同。因此,在语篇分析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板或者套路可以遵循。教师需要厘清What、How和Why之间的关联和底层逻辑,充分研读文本,就可以对不同语篇进行准确的分析。

完成文本解读后,教师还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对该主题已有的认知、态度、语言能力以及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Money vs Success”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语篇前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还要分析学生在金钱与成功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认知。在挖掘语篇意义时,教师既要在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建构新的语言知识,解决他们语言学习中的问题,还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通过对语篇意义的挖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新观念,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成功观。另外,语篇意义挖掘的深度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既不能拔得过高,导致学生“跟不上”;也不能忽略语篇意义的挖掘,使学习完全停留于语言层面。

6.新教材增加了视频,培养“看”的技能。“看”和“听”的区别在哪里呢?“看”的内容比较难,在教学要求上和“听”有什么区别呢?

高中新课标中增加了“看”的技能要求,教材也相应提供了视频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设计(Viewing Workshop,以下简称“Viewing”),以培养学生“看”的技能。Viewing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对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补充。Viewing的视频围绕单元主题,以英语母语者的真实交际情境为背景,提供拓展单元主题的、跨学科的、真实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丰富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建构新概念,拓展思维方式,并通过讨论形成对单元主题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生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看”相较于“听”创设了更为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学生可以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途径获取信息,感受语言使用的真实氛围和交际目的。

在学习要求上,听力语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听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听的语篇也是主题内容的重要载体。学生需要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获得基于主题的新知识,关注语用功能,丰富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但视频形式的语篇涉及比较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因此不宜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词汇和语言方面的要求。视听课上,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获取和丰富相关的主题知识,借助视频提供的话题和语言情境,围绕核心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以达到拓展看问题的新视角并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Green Living”单元的Viewing是关于太阳能的介绍。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听讲解,了解太阳能的原理、应用和对环境保护的价值,但并不要求学生看过视频后必须用英语介绍太阳能的工作原理,而是要求学生与同伴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太阳能实现环境保护。

以上的解答希望能够或多或少地帮助教师们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支持教师们实践好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希望教师们能够深刻认识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加深对新教材理念的理解,体会新课程和新教材所倡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基于教材所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主编。

王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国标教材出版中心英语分社社长,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

以上有关英语学习:新教材、新理念、新实践、新挑战的内容,来自《英语学习》杂志。


用户搜索

疯狂英语 英语语法 新概念英语 走遍美国 四级听力 英语音标 英语入门 发音 美语 四级 新东方 七年级 赖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香港特别行政区豪景英语学习交流群

网站推荐

英语翻译英语应急口语8000句听歌学英语英语学习方法

  • 频道推荐
  • |
  • 全站推荐
  • 推荐下载
  •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