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 学英语,练听力,上听力课堂! 注册 登录
> 英语学习 > 英语学习方法 >  内容

英语学习 战术篇 九、翻译的道理

所属教程:英语学习方法

浏览:

2021年09月24日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九、翻译的道理

本章我们谈谈翻译,分为五节,分别是:翻译的流程,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基础,翻译的质量,英语学习与翻译。

(一)翻译的流程

原文作者(A)经过构思(A1)写出作品(A2),为了方便,我们在这里假定这是文学作品。A读自己的作品A2在头脑中得到一个映像(A3),而对这映像A当然有自己的感受(A4)。

现有三位原文读者(C, D,E),读原文作品A2而在各自的头脑中看到了原文的映像(C3,D3和E3),从而也有各自的感受(C4,D4和E4)。

现有一位译者(B),读原著A2而得到自己对其的映像(B3)和感受(B4),并把这个映像B3以译文作品(B2)的形式描述下来。

从而又有了三位译文读者(F, G,和H)来读译文B2,得到各自的映像(F3,G3,和H3)和感受(F4,G4和H4)。

可以看出,A1,A3和A4都是作者思维的产物,它们与有形世界的沟通是通过文字作品A2这座桥梁;而与这座桥梁直接相连的,全部是原文读者,包括翻译者。原文作者A的写作,是构思的明朗化过程,这个过程止于作者停笔完成作品;而作品所给出的映像,则是个出生的婴儿,由构思这个胚胎经作品而来。

另外还可以看出,原文作品A2和译文作品B2根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完全取决于翻译者的头脑;而这头脑对于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驾驭,构成对这种关联的决定性意义。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映像”的概念。有两点要说明,一是映像的存在,二是它与感受不同,是两回事。有意思的是映像的存在不仅要加以证明,而且对其存在的认知还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

比如我们说,桌子上有一束花,这句话英文可以是这样:

There is a bunch of flowers on the table.

她对他们大发雷霆,英文可以是这样:

She was very angry at them.

她很伤心,英文可以是这样:

She is so sad.

这三句话给出了三幅图片,或者说是三个景像,或者说是三个我们在头脑中可以看见的具体情景了吗?当然给出了。这些图片或景象或情景就是映像。它们是文字给出的映像;而如果不存在这种映像,人们看到的就都是些毫无意义的纸张和墨汁。这些映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可以认为是相同的;而对映像的感受却可因人而异,差异极大。比如人们对上面第一个映像的感受可以是:什么样的花啊;为什么在这里啊,等等。对第二个映像可以是:她不该那样啊;她就该那样啊;为什么啊;结果如何啊,等等。对第三个映像的感受可以是:怎么会这样啊;为什么啊;大可不必啊,等等。同样的映像人们的感受可以大相径庭,这和人们看影视作品或绘画等作品一样。同样的作品,看后有大受感动的,有无动于衷的,有浮想联翩的,有不以为然的,有赞不绝口的,有痛恶批评的。

不过文字作品如果你不读,其所给出的映像对你就不存在吧?或者至少,你就不知道吧?问题是,你不读的这文字对你存在否呢?比如那些文字是本书?还有,确定的文字,给出的映像是确定的一个,还是它是相对存在于所有读该文字的人的头脑中而有很多个?

我们都不是哲学家,可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似乎有点把我们引入了认识论,至少是其最根本又动人的部分,那就是事物是本身就存在呢,还是因我们主观而存在?或许人们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作为英语学习者,从学好英语这个实用事物层次或级别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许简单而且唯一。因为我们假定你是学习英语者,而且想要也必须翻译,你是要读这些文字的,所以对你,不管是映像本来就存在,还是因为你读了文字才存在,对你反正是存在的。再深入的探讨可以留给信奉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

不过这里我们还必须假设,不管你信奉的是什么主义,通常情形下母语折射的映像和你看到的映像是一个。换句话说,母语是文字作品语言的每一个正常人读作品时在各自头脑中得到的映像是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的、同样的。上边三例句所给出的映像可以认为在每个原文人头脑中都一样。也即这里我们假设了C3、D3和E3之间相当,同时也都等于A3。说其是“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的”一样,是因为在每个人头脑中形成的映像我们不能拿到太阳底下看,我们所说的一样,自然是相对的,是我们认为的一样,其偏差程度从同种母语人可以相互深入交流、探讨并理解哪怕是极其复杂或抽象事物的角度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当映像比较复杂的时候,应当说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应是有一定的差异,继而可能会有差异更大的不同感受。不过很明显,用语言构成的复杂映像是由多个简单的映像组合而成,因为文章或书是由一句句、一段段的文字集合而来的,而只要这些文字是自己的母语,认知其映像便几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不过对一位翻译者来说,除了驾驭母语的能力以外,对外文的掌握多大距离上接近其母语人士,体现在能多高程度上精确认知原文所反映的映像和用译文漂亮地再现这个映像。

说到翻译者,他是比照什么来翻译呢?答案是自己读原文作品A2得到的映像B3而不应当是对其的感受B4,甚至也不是原文作品A2。翻译者应当对这个映像负责,并且要用译文尽量准确地再现这个映像。不懂此道理的学习者和翻译者,往往只关注原文A2本身,也即其文字结构,造成翻译得不漂亮或者别扭,甚至错误。

这自然又出现了新的疑问,翻译者头脑中阅读原文得到的并对其负责的映像B3,与原文作者自己读自己的作品得到的映像A3和那些原文读者们得到的映像C3、D3、E3一样吗?与译文读者们的映像F3、G3、H3的关系呢?

我说过,当映像简单时候,C3、D3、E3与A3可以认为是一致的,就是复杂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差异微小到可以同样忽略不计的。就是说,原文作者不用担心自己母语的读者们会多大程度上误解或歪曲他用文字向大家呈现出的映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作者在永远希望原文读者们准确看见自己作品映像的同时,并非总是希望读者们对自己作品映像的感受与自己的相同或接近。有时候,作者愿意让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而另些时候,作者倒会有意构思某种情节,期待读者们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猜测等。往往这正是文学作品之力量所在。

现在翻译者对原文作品映像A3的认知是否能到达与母语是原文的原文读者C、D、E相一致,也即是否B3等于C3、D3、E3和A3呢?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原文是翻译者的母语,那没问题,会一致。另一种情况是原文不是翻译者的母语,那就看翻译者的原文水平即这门外语的水平如何了,是学到了相当棒的程度,还是一般般,还是很夹生。而当翻译者用译文再现原文的映像时,在第一种情况下,即把自己的母语向另外一种语言翻译,那对翻译者是个严峻考验,这几乎等于用非母语进行写作。尽管我刚刚说了,这种情形下对原文映像的认知不会有问题,但翻译出来的非母语让人读起来很别扭的话,译文读者们就没法清晰地认知其译文映像;或者是,译文映象与原文映像有较大差异,那译文读者们也只能是看到了这个有差异的映像。第二种情况,即把非母语向母语翻译的时候,则取决于翻译者如何先用学来的和掌握到某种程度的外语去准确地认知原文映像,再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母语准确和漂亮地再现这个映像。而不管是从母语向着非母语还是从非母语向着母语翻译,再现的这个映像与原映像除了极其简单的以外,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全无同样的可能。多大程度上能贴近,也即两映像之间的差异能否充分小,取决于翻译者了。

就是说译文读者们F、G、H读译文B2获得的映像F3、G3、H3如何,全看翻译者的了,即完全取决于译文了B2了。译文读者们能看到的映像与原文读者们看到的映像相同,或者说能让译文读者看到原文读者看到的映像,即让F3、G3、H3等于C3、D3、E3是翻译流程中的完美世界。

然而,这却不可能。因为这个映像不是个有形物体,可以先拍照再冲印出来一成不变地供他人看。这个映像本身就是抽象的,并且还非要经过翻译者的头脑加工再由这位翻译者用另外一种文字重新再现。这是通过翻译者的抽象思维,把文字语言反映出的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抽象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和重组,然后再把它存入、封固和再现于另一种语言之中。

但是,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向这个不可能的完美世界进发。

(二)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所作应当是:忠于原文,并用漂亮的译文把它表现出来。

1.什么是原文

原文指被翻译的语言作品。原文物理上是纸墨文字,是有形有限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人类特有的发明与使用文字的伟大与神奇,在于文字可通过人脑来记录与再现事物,哪怕这些事物是抽象的。所以说文字是种信息信号,其所代表的,是文字所给出的映像。映像是翻译之认知与再现之本。

2.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的是原文的映像,是翻译者读原文所认知到的原文所给出的映像,而不是原文,因为你要做的,正是通过你的工作,把原文变成译文。翻译要通过译文,再现原文的这个映像。两个映像差别之大小为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但翻译者对这个映像的感受、感想或联想并非原文的映像。翻译或翻译者对映像负责,不对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感想或联想负责。至少翻译者对这些思维形态的过程与结果是根本无法量化与操控的,所以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负责。这里也可以简单地看出,初中级外语学习者在翻译的时候将两种语言逐句甚至逐字对应,是多么的错误。

3.什么是“忠于”

“忠于”当然是指翻译者要尽可能原样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映像。尽管完全精确地再现这个映像是不可能的,但翻译者要尽可能少走样,少曲解,少添加,少削减,少修饰。要忠于这个映像的内容、内涵、形状、色彩、风格,及其放射和引申意义,使译文映像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映像。忠于取决于翻译者对原文的掌握程度、理性认知、感性体会和透彻理解,并具有同样高甚至更高水平的驾御译文的能力和充分的技巧,将认知清楚的原文映像最少走样地用译文表达出来。就是说不管原文的表达是直白或婉转,清晰或模糊,坦白或含蓄,细腻或粗放,简单或复杂,严肃或诙谐,抒情或沉重,平文或韵律,口语化或文绉绉等,都需要准确认知和用译文漂亮地再现。还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者个人对这个映像的感受、感想或联想,是可能影响这个“忠于”的最大因素,它不可避免地甚至会是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整个的翻译过程之中。而心中一个认知确切的映像,往往有不只一种在所谓“正确”范围内的再现法。翻译者要做的,是每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色彩已太多地融入到映像的再现时,一定要坚决地把它收回来,不能感情用事,使自己这份感受B4影响到B3对A3的趋近。

4.什么是漂亮

漂亮首当其冲来自“忠于”,即再现的译文映像与原文映像相比,只应当有最小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理解为是否用词准确。进一步剖析是说翻译者所运用之词汇或词汇的组合所给出的映像是否“充分准确地向原映像趋近”。说它是趋近,是因为我们已经说过译文映像永远不会等同于原文映像。所以一个歪曲原映像程度大的译文映像,如何好看也是个错误。那么在翻译内容“正确”的基础上,则要讲究译文的通顺、简洁、流畅、生动、高雅和感人。注意不一定华丽新潮等,因为原文的风格也许是朴实无华或较为传统。就是说译文当然也要尽可能表现原文的风格,这也是“正确”的一部分。而风格无好坏丑俊之分,无论严肃或诙谐,文绉绉或很大众,正统或随意等你都要忠于才是。

译文的行文还有个关照大多数人的问题,因为除了极其专业的著作,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应当是我们所关注的。这包括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是变化的,但作为翻译者,在同等条件下,应多采用当代多数人接受的语言。除非要某种特殊语言效果,刚刚兴起的新话语少说,几近淘汰的过时话也别用。一句话,要中庸点。二是照顾大多数,也意味着口语当最优先。口语大家都懂得,而口语虽然有时候最不讲语法但却也最不乏准确、通顺和流畅的特征。三是文风与措辞之表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如果感觉锦上添花也许会使有的读者产生误会,而平直表白却可能显得无生气,翻译者当宁可向后者倾斜。当然这种倾斜是种假如,通常我们是能做到既准确无误,又“生动开花”的。

(三)翻译的基础

翻译是一门学问,想翻译得好对翻译者自然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首先,精通两种语言或掌握得充分好。其次,对两种语言文化了解得充分好。第三,不错的知识量和具有充分的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知识。

1.精通两种语言或掌握得充分好

本民族语言在通常情形下是没问题的,但这仅仅指语言的通顺表达能力,而非相当棒的功底。显而易见的事实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在成家立业之前所积累的语言功底,将伴陪他一生。而这种积累,主要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人长大了或工作结婚生孩子之后,还能有愿望和有时间读许多有价值的书而提高自己文字功底的人是少数。简单地说,学生时代的积累几乎决定你一生的水平。

但按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从这个角度考虑也很令人担忧。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们,他们的时间几乎完全被学校占去,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而那正是大量读中外世界级好书的时期。小学时不那么忙,可毕竟识字量和理解力还差一些,而家长们对语文的兴趣,似乎远不如数学、外语和音体美。但在初中和高中时期在完成学校的课堂任务和家庭作业外,还能有剩余时间和驾驭自己的剩余时间去多看世界级大书的青少年们,现在似乎没几个了。当然这责任不在学生们;学校在教育名义下的残酷负荷,刚能让孩子们喘口气。而世界级大书不看,总在中小学生作文范例中转圈子的孩子,难说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深度能上升到多高。须知看大书、好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问题,它是最主要的我们知识的来源方式之一。所有有识之士,毫无例外都是读大量大书好书的人。据说马克思读书时脚把图书馆地毯或地面磨出个坑;列宁读书多到把没看过的书翻一翻就知道哪本只配睡觉时踮脚;毛泽东求学时废寝忘食,闹哄哄环境中照样可以稳坐;“反面教材”希特勒年轻时贫穷潦倒,但读起书来的样子却也吓人。

而尽管学识与经验都重要,但如果非要排个先后,经验只能屈居亚军。一定会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其实事实很明显地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请一个隐居的诸葛村夫去指挥打仗?为什么我们要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一读就是十几年或二十多年,而不是让他们早早找个工作去干活从而在某个或多个行当中也就是社会中一直闯荡?而恐怕你也从未考虑把个刚毕业的博士,去换一个甚至多个无学历却有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吧?另外年龄长基本上意味着经历多,但经历多完全不代表有益的经验多。现代生活模式下的大多数人是年复一年地白天上班,晚上做饭、吃饭、看电视、睡觉。这些人对人生有益经验的积累率不会令人羡慕。不继续学而思者,咸盐吃得多,只等于睡觉睡得多。不过要指出的是,我们是从提高学识,特别是提高中文水平的角度谈问题。百姓怎么生活自有它的道理,而如果百姓要的就是这种平和、质朴和安稳的生活,那无可非议。

所以毫无疑问,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好书。语言干瘪,是因为我们看书少了,而我们当然又从来不会说没听过或没看过的话;且文字的驾御能力,与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肯定成正比,而不管是从母语往外文翻译,还是从外文向母语翻译,对映像的认知与再现的过程,正好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语言的驾御能力。

翻译中涉及到的非母语,即外语要学得非常好才能翻译得好。说这话简直是在多啰嗦。不过翻译可分为学习阶段的练习性质翻译和实用翻译。学习阶段的翻译,都只能算是学习和练习。而外语学习不到火候就做翻译的人,向着母语方向翻译时问题相对小一些,但也会错误频频。向着非母语一方翻译时,常犯的错误是创造出不常见的说法,使人读起来非常别扭。他们不知道英文怎么说,只好先把中文词汇看清楚,再去查汉英词典,然后再把查到的词汇排列到一起用出去。可叹的是英语人士表达这层意思时候,可能往往不用那个词汇。即便用,其行文,也就是该词汇与其他词汇的组合方式和语法结构可能也不是你瞎编的方式。想起来的确有点可笑,这些别扭甚至错误的英文招牌、广告和说明书等,对中国人没关系,因为他们不看或看不懂。英语人士则感到话有问题,或许还能明白个大概,但多数人没那个闲功夫来为你指出或改正。而翻译者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则可能正“万事大吉”后高枕无忧,并不知道译文有问题。我们都免不了犯错误,但在公开的应用方面,还是当尽量少犯。从集合的角度看,似乎市面上现在中国这些别扭的译文大大超出不别扭的。要问问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是为什么,总不会是要让懂英文的人们皱眉与猜测吧?当然我们绝不要忘记已故和在世的好翻译家们,是他们使我们尝到外国的精神食粮,或者反之,把华夏文明向外介绍。

2.对两种语言文化了解得充分好

我们对母语文化都耳闻目睹,身处其中,了解它的程度从普通翻译的角度当说是基本够用了。而从高要求的角度讲,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可以说照样是永无止境。一个像前面提到的只“吃咸盐”的人,和一个时时注意学习的人,比如懂得“千里路万卷书”和懂得多与有识之士接触并勤于思考的人,怎能同日而语。愿意告诉他人自己“咸盐比别人吃得多”和动则大讲自己“什么人什么事没见过”的人,与懂得自己不错但更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懂得知识与学识无止境而不一味夸夸其谈的人,对自己文化懂得之谁深谁浅恐怕不用再问。对自己语言文化的懂得,就是学识与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比重的一部分。那么这种懂得,远远不仅仅是决定翻译好坏的问题,它是决定你是个庸人还是个才人的中流砥柱问题。

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或掌握就更难了。我们这里谈的是英语语言文化。尽管学习英语本身就是了解英语文化的过程,但平时的点滴积累在翻译时候当然会起到作用。反过来说,不懂英语你要了解英语文化当然非常困难和有限,而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你接触英语文化并且懂得它才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而学英语到非常好的程度,不走弯路的看来通常至少也得4000课时以上,走弯路的则年复一年地在里面走。可见这个互相依赖的共进过程是多么艰难与漫长,能够走出来的是少数,也是相当值得佩服的坚毅一族。

3.不错的知识量和具有充分的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知识

这取决于到翻译之时你已经积累了多少,也就是说取决于你过去是否用功,也可以说取决于你现在知识量的总体水平和翻译内容方面的知识水平如何。这也说明我们当时时注意学习,因为它时时会有用。当然没有人什么都懂,现实世界并非是个完美世界,我们当然也不该指望翻译者是什么都懂的完美人物。不管是谁,一定是翻译这个得心应手,翻译那个稍感生疏,翻译其他东西却因太专业而不懂而不能翻译。生疏的领域或许可以现学或查阅资料,但知识的功底意味着想现提高不赶趟。这功底没法现学,只能平时积累,特别是平时有意识的积累,那其实就是学习。功底好意味着对你而言,翻译中生疏的事项少和生疏的程度轻,也多半意味着你的翻译会比其他人更好。知识有益,有知识的人可敬。世界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步几乎都是有识之士之运做结果。但现代人中有若干却倾向于对这种结果不以为然,在麻木的享受中淡忘甚至殆尽了对知识的兴趣和对有识之士们的尊重。

这可不该是你做的,哪怕你不是个翻译者。

(四)翻译的质量

翻译的质量,在于译文映像与原文映像的差异有多小。

我们已经说过了,除了简单映像,差异必然存在。这结论似乎有点令人感到悲哀,但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而且尽管翻译上可能有错误,但通常翻译作品还是对社会或世界有益的。不过能够判别这个差异的,只有精通这两种语言的人。在教授初级和中级英语内容的时候,老师们对学习者们做的翻译练习,当然通常都能够判断其对错,甚至是极小的差异;但在高级时候,倒也难说老师们总能判断。这个差异能够被判断出来的情形,还几乎必须是判断者能够看到原文和译文两个映像。其他情况如普通中国人看一本翻译成中文的小说,当然是无法知道翻译得好坏的。从这个层面上讲,翻译者对众多的人们起着决定性的和极其巨大的影响。而既然差异必然存在,说翻译是再创作,一点都不过分。

翻译者原文水平越高,认知原文映像就越清晰;译文水平越高,再现的译文映像就越贴切原文的。

就此,可以把翻译的好坏分成五个等级:

(1)非常不好;(2)不好;(3)尚可;(4)挺好;(5)非常好。

(1)、(2)级别说明你还不懂原文,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翻译”的基本水准。这应是初级或中级英语学习者翻译练习中出现的结果。但市面上的确有不少,如说明书,告示,书籍,等等,也都如此。如果从把翻译者看作是学习者的角度,我们也许还真可不必太埋怨他们,因为他们多半不知道自己在出错。

(3)、(4)、(5)级别像是三个一个比一个高的阶梯,而即便到了“非常好”那一阶梯,也并非意味着翻译者来到了无须再努力的最高点。除了字句少和结构也简单的话语或短文,谁也不敢说自己对一大部头的作品翻译得好到了不必再推敲。完美的境界高耸云霄,也像数学上的“极限”,永远达不到,却总有空间去进一步“趋近”。

翻译作品有时候会找人校对,更多的也许没有校对,而是翻译者翻译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而翻译者几乎总是独立工作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事实上只对自己的头脑负责,并无任何其他参照。就是说,翻译者对原文映像负责,但原文映像是什么并无其他标准可借鉴或对照,翻译者自己对其的认知即成为对原文映像的唯一认知。而用译文对这个自己认知来的映像再现时,翻译者自己的再现结果也是唯一的结果,并且是逻辑上的最佳结果,也并无其他可供对照。

这样看来,全世界所有译文读者只能希望翻译者是个非常有水平的人了。事实上人们也许从未对此有过过多的考虑。不是悲观地不抱希望,而是几乎从来对此就没有过怀疑。译文作品如果是小说等时更是如此,因为没几个人看译文小说时怀疑这小说本来是不是这样。只有极其个别的情况,比如有了不止一种版本,人们还有机会对照,才可能对某个译文的相对好坏有所感悟。

所以世上无数人们所看过的众多译文作品多大程度上就是原文作者之想表达,永远是个谜。倒是翻译者们,在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感受与灵魂。而这种左右,不只是在文学领域。

从而我们也许可以说,翻译的质量,决定着是给世界一个本来面目,还是对其有所扭曲。

(五)英语学习与翻译

1.一个映像,有多种文字描述法

请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1)大圆圈,小圆圈,下面有条线。

(2)墙边有个人站在磨盘旁。

(3)海滩上有一个人,望着一轮硕大落日感慨万千。

对这三种描述,我们只能说都是对的,而且一定还有第四种、第五种等也是正确的说法。我要讲的,是学习英语者要注意,一个映像会有多种表达法,翻译时候你要好好推敲,你的目标是“正确又漂亮”。

看下面英文句子:

When I was young, I went there with my father.

往往学习者会把这句翻译成:

当我小的时候,我和我爸爸去过那里。

你的问题是,这样说当然不错,但你头脑中明显有个原文结构的阴影,还有原文和中文词汇非得要相对应的阴影,所以你要把when翻译出来,说成“当”,还要把there翻译出来,说成“那里”。你好像已经不知道这句话也可以有以下多种说法了:

(1)我小的时候,我爸爸领我去过。

(2)小时候去过,是和我爸爸。

(3)我去过,和我爸,那时我还小。

(4)挺小的时候和我爸爸去过。

(5)小时和爹去过。

这5种说法,连同你的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可以说,所表达的“映像”是一样的。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映像,常常会有多种文字表达法。当然这个前提是对原文的映像有了清楚的认知。而对一个映像有多种文字表达法,是我们在翻译中追求“漂亮”的前提。不然情况会是人人都只能翻译成一个样子,翻译成其他样子就是错的,那还哪来的漂亮,不都一样吗?

当然,映像简单时,各种漂亮翻译间的差异几乎没有,如我们这个例子,这些话语几乎谈不上谁比谁更漂亮。如果非要比较一下这些话,共六句,只能说,你翻译的那种说法,也即对你来说是最标准、最正确故而你永远要说的那句,好像是最别扭的。原因是你非要把“当”和“那里”说出来,而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几乎总是倾向于说得简明。你的问题在于你不懂得翻译是再现映像;你是在逐字逐句的再现文字。由此我也敢说你大概是“背单词”一族,至少是用中文学习英文一族,所以才这样对应。词汇学习夹生,翻译话语错乱,这是必然的。

而当映像复杂时候,各个翻译表述间的差异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你必须懂得翻译时要注意文字的推敲,而这推敲,几乎又是永无止境,看你的水平了。这里所谓的水平,指文化、知识和文笔的总和。你从前至今的积累,使你成为了现在的你;而你是什么样,当然又时时表现成什么样。现在你翻译得是好还是不怎么样,都是你注定的表现。

2.勿让英文逼迫你不会说中国话

要想翻译好得懂得原文,这里是英文。但在初级和中级阶段,要想知道作为学生的你是否懂得当前学习的英语句子,得让你以笔头或口头的形式翻译出来,然后再接受老师的检查,来判断你对原文懂得多少。这是个有意思的圈。

这时候的所谓翻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可以叫它为翻译性练习,或者练习性翻译。这时候你可能连翻译得对不对还拿不准,更谈不上对你自己的中文译文进行很好的润色和修饰。不过反过来,的确有英语学习者由于不懂得什么叫翻译,不是去再现原文映像而只是词对词、结构对结构地对应,翻译时被英语逼迫得已经不会用正常通顺的中国话来表达自己的想表达了。就是说,如果没有英语,他当然能说会说通顺的中国话,可面对一句英文话,他非要翻译出不通顺甚至谁也不懂的中国话。这是个让人有点皱眉的另一个圈。

这时候的你,也许需要有个好老师,他懂得如何从翻译角度入手,来教导你如何说出通顺的中文话,教导你如何不要词对词地翻译,教导你甚至也不用句对句地翻译。而英文原文的标点你需要参考,但绝不要让它们桎梏你中文的思维。当你懂得原文的意思后,你要做的,是至少用通顺的中国话,也即人人都懂的、自然而又流畅的中国话把它说出来。你现在是要放松地告诉人们你从原文看到了什么。这种告诉,从原文的词句中来,又脱离了原文的具体词句和语言结构。原文的词句及其结构是为了表达或者说描述一个映像的,而你是位中国人,当你看清了这个映像而向别的中国人描述你看到了什么的时候,你要说的不是英文是中国话!所以你几乎可以不管原文结构,只管说出通顺的中国话。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则是你说出的中国话不仅通顺还要漂亮。

不过英语学习者们在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的时候,总不免被英文的词句及其结构把中文译文约束住。这种现象和倾向也许可以说是自然的,但有效和及早消除它们却是学习者们和老师都要注意的,而且也是完全做得到的。所以老师和学生都应当在学习英语的早期甚至是接触第一个完整英文句子时候就对此给予关注,这样你就不会出现这种由于英文在你面前横躺就不会说中文的现象和倾向。举例来说,假定你学习的第一句完整的英文是:

I am a student.

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我是一个学生”,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也许都会这样说。但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是“我是一名学生”,“我是名学生”,“我是个学生”,或“我是学生”。从这个角度,那些只会说第一句话的,就是有问题。因为我们看到,对于这个特定的英文句子,我们至少有五种中文话语可以说,它们都同等,都是对的。

再比如说,假定学的第二句话是:

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去学校”,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总是这样说。那便有了问题。因为也可以说成是“我每天上学去”,“我每天去上学”,“我每天都上学”,“我天天去学校上课”,“我天天都去学校”,等等。

可以看出,一个特定的包含若干词句的英文集合,给出了一个映像、一幅图画、一层含义,你的任务是把头脑中看到的重新描述出来,只要描述得对,怎么描述都行。当然在对的基础上你描述得越漂亮越好。所以如果你在学习英语的一开始就被告之如此,相信你永远也不会翻译出不通顺的中文。因为即便也许你会把意思翻译错,你也绝对不会把英文话翻译成为不通顺的中国话,因为你知道,只要中文不通顺,便已经是错了。

刚才是两个单独的句子,现在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合到一起,算做是你学习的第三句话,你当然也会翻译了?

I am a student. 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怎么样,你是如何翻译的?“我是一个学生。天天去学校。”是吗?

假定有个人把它翻译成“我是个忙学生,天天去学堂”,可以吗?

我看说可以的和说不可以的可以辩论辩论。学习嘛,会在探讨中前进,并且,你可以坚持己见。人文社会,没有绝对真理,自然也就没有绝对权威。

这样翻译行不行、好不好,要看翻译的标准,即是否既正确又漂亮。而现在我们的原文是由两句话构成。两句话通常不会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因为这两句话之间通常有某种关系。这就引出了我们的另一个话题: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后面再谈。

我们现在谈论的焦点是要在学习英语的一开始就懂得什么叫英文话的意思,什么叫翻译和别让英文把你紧箍咒般地翻译英文时说出别人不懂的中国话。但目前英语教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应当说很不够,至少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个英语教学中相当重大的问题。不乏有的老师对此没正确教授和及时纠正,甚至多少造成或促使学生们走向错误。至少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任何一位让学生一个中文词对应一个英文词地“背单词”的老师,并不理解什么是两种语言和什么是翻译,很大程度上助长甚至促使学习者们翻译时犯错误。犯让英文句子结构逼迫中国人不敢说出通顺的中国话的错误,犯翻译中两种文字相对应的错误。这种错误有时候会严重到几乎无可救药。脱离完整句子一个个地“背单词”,也即背单个的“单词”,必然在翻译时千方百计地要逐字逐句找中国文字再现原文文字。还拿上面的例句做例子。

When I was young, I went there with my father.

六句都算对并且通顺的中国话中,为什么你只会说头一句?因为一定要中国文字与英文文字相对应,是吗?你是不是这样背过:“When当;I我;young年轻,小;went去;there那里;with和;my我的;father父亲,爸爸。”所以你只能永远地说:“当我小的时候,我和我爸爸去过那里。”是吗?

“背单词”的害处我们在“词汇的困惑”一章中谈了不少,这里要再一次说明的是它当然影响翻译。

事实上,从一开始学习英语,我们每个人就当然地进入了要懂得每个当前学习的英文句子是什么中文意思的模式中,所以如果一开始就懂得注意下功夫深切追求翻译的准确和漂亮,懂得无论英文话语和结构如何,它都不应当成为你中文翻译思维的枷锁,那等于我们一直有无数的机会来关注、学习和正确处理这个问题。那样的话,现在我们这方面应几乎可以说是早就高枕无忧了。当然,对于许多学习者,他们过去并没关注。

而现在开始关注,为时不晚。

3.内在之逻辑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谈话语中的内在逻辑问题。

还拿上面那句话来展开我们的讨论:

I am a student. 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我们的疑惑是翻译成如下的中文话如何:

“我是个忙学生,天天去学堂。”

毋庸置疑,这样的翻译如果不问对错,比“我是个学生。我每天去学校”要有味道的多。问题是我们要用翻译的标准来衡量它是否好。我们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准确又漂亮。

问:翻译后的中文通顺吗?答:通顺。

问:准确吗?答:关键是原文映像是否有“忙”的成分。原文句中的词汇里没有“忙”,但从逻辑上看,一个每天都去上学的学生当然可以算忙,假如这话里包含有周末也得去上学的意思(因为没说明,当然可以那样理解),那更可以认为是忙。

问:把学校说成是学堂行吗?答:当然可以,英文的school意思就是上学的地方,上课的地方,受教育的地方,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中文尽管多数人平时都把这样的地方称为“学校”,但在本句的中文翻译行文中,也就是在其上下文中,说它是“学堂”一点不会引起误会。而只知道把school永远对应说成中文“学校”的人,当然不错,但有学习英语时把英中文一对一“背单词”之嫌。也许他们曾在树阴底下,“school-学校”,“school-学校”地背过,造成现在的中文僵硬,一对一,不懂什么叫翻译。

问:原文是两句话,怎么翻译成了一句?答:把原文映像表达得准确而又漂亮,是我们的唯一标准,而原文的标点符号,是原文为了清楚地表达映像而为,我们当然要注意它们;但原文有几个句号,完全不当左右我们的译文。这里的译文把原文的两句合成一句,没问题,也许更好。

问:译文算漂亮吗?答:你觉得呢,应当算是吧,至少比大多数人的标准说法要生动漂亮。漂亮可以指向着漂亮的方向永无止境地追求和横向地与其他翻译相比较。正好我们有些句子可以比较。比照“我是个学生。我每天去学校”等所谓的标准句子,本翻译这种说法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活气息,或许会使多数读者感到面前的这位少年男女多半要娓娓动人地讲述一个有关他自己的有趣故事了。

通过较为仔细的论证,我们又一次证明,翻译要对原文映像负责,不是对原文的词句负责;而原文话语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原文映像的组成部分。两句话或者n句话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关系的整体,而不再是单独两个意思或n个意思的相加。

所以,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给所有翻译成“我是个学生。我每天去学校”的学生打91分,而对“我是个忙学生,天天去学堂”的这位,给99分。

再拿When I was young, I went there with my father.这句话为例,在都算对的六句汉语翻译中,有你的干枯的标准的说法,还有像最后那句简练而地道的。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下面这句怎么样:

我小的时候,我爸爸领我去过。

原文没有“领”的字眼,但话句中的逻辑关系,当然表明可以认为存在着“领”的含义,因为不是一个小孩和一个父亲一起同去吗?只要忠于漂亮地再现原文的映像,运用任何译文词汇都行,反映话中逻辑关系的,当然可以甚至是必需。至少这里这样的翻译,比你第一句那个所谓标准说法生动得多。

认知出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自然有助于翻译,而你如果懂得翻译时须深刻辨知原文映像,那些内在逻辑关系对你则并非隐藏很深。但推敲译文的过程并不简单,它好似涉水过河,平缓的水面下,或许有许多玄机。

4.名字之斟酌

对英文中特定人或物的名字或名称,通常你是要把它们用某一个或多个中文字来翻译出来,而不是在译文中保留英文词汇。通常有二种翻译法,一是贴近其音,二是贴近其意。

(1)贴近其音

就是根据其英语发音,找发音相似的汉语字里比较好听、顺耳或吉利的来翻译。不知道其发音的时候,你就请教、查找,甚至猜测。这里的道理是,如果是你第一个翻译这个名字或名称,那你翻译成什么就是什么了,能否站住脚看人们的接受程度如何;而对已经约定成俗的翻译法,通常似乎只能认可。如:

Nixon“尼克松”,美国前总统的名字,这在大陆已经被接受;但海峡那一端有人翻译成“尼克森”。“森”倒是更接近英文发音。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翻译成什么大家还接受,那你的翻译就算成立了。

Henry即常见的男人名字“亨利”。其实这个英文词有两个音节,而第二个如果翻译成“锐”要比“利”贴近得多。或许当初的翻译者觉得“利”比“锐”要端正、好听和吉利吧。其实“锐”字当说没什么不好,除了好像性病里有个叫“尖锐湿疣”的,也许有人觉得不好听?但“瑞”怎么样,如果当初把Henry翻译成“亨瑞”也许更好。“亨睿”怎么样?嫌“睿”有点生僻吗?现在有人把英特尔公司的相当新的电脑中央处理器core翻译成“酷睿”,而英文这个词的发音贴近“靠尔”,那你觉得这“酷睿”翻译得好吗?

用贴近发音法翻译,却把音翻译得不怎么贴近当然没什么利处。比如如果有中国人向英美人用中文说“亨利”,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如果你说“亨瑞”,他们很可能听出是说Henry,一个男人。其他把ry对应翻译成“利”的很多,但如果不是人们已经接受的名字或名称,今后的翻译中我们可以考虑向着更贴近英语音的翻译方向变化。如2004年与布什竞争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民主党人,英文名字叫Kerry,中国的媒体把它翻译成“凯利”,这两个汉字都挺端庄、端正,但“开瑞”好像也并不差,而最关键的是,说“开瑞”比说“凯利”更贴近英文Kerry的发音。对美国人说“开瑞”,他们会容易得多地想到也许你是在说Kerry。

Soul“首尔”这个韩国的首都过去不知道为什么被翻译成了“汉城”,又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最近一觉醒来,听到它被说成了“首尔”。不管怎么说,“汉城”的中文发音,与Soul的发音不沾边,而“首尔”比较而言贴近了很多。其实“叟欧”更贴近,你觉得怎么样?

作为翻译,你要在音的贴近和找端正中文文字中找平衡,而最好是两头都不错。

(2)贴近其意思

New-Mart这是个商店的名,如果按照发音,会如“纽玛特”。但New是“新”的意思,所以人们把它叫成“新玛特”。这是把new向其意思贴近来翻译而不是向其发音上贴近来翻译的方法。同样的例子如:

New Zealand这是国家名,英文音似:“纽一兰德”。但我们现在都接受了哪位人士当初的翻译法:“新西兰”。

“人民广场”这是个中文地名,把它向英语翻译时,有人翻译成People’s Square。这是把“人民”向着其意思people来翻译的。也有的地方把“人民广场”中的“人民”以贴近其音的方法翻译成Renmin Square。同样也有把“人民广场”全部按照中文发音翻译成(其实就是使用汉语拼音)“Renmin guangchang”的。也许为了老外们的方便,我觉得地名应当尽可能地全部用贴音法翻译,因为老外们如果向你打听“Renmin Square”在哪,你不会英文就不懂了,但如果老外说的是“Renmin guangchang”,你有可能听出是“人民广场”,那你可能就帮得上忙。

现在我们看几个翻译得相当棒的例子,从中学习学习。

Coco-Cola被翻译成“可口可乐”,是翻译特别名字的典范。一,中文词的发音与英文的很相近;二,中文词端庄、好听;三,中文词具有含义,并且其含义极大程度上美化了原英文词汇所代表之内容。可口可乐可以说是与麦当劳齐名的著名美国产品,当然许多人喜欢麦当劳的食品,也有许多人认为它是垃圾食品;对可口可乐也一样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你呢?在如今这个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注意享受也越来越注重健康、环保与天然的年代,中国也逐渐而且越来越严格地要求厂家把食品配方清楚标注,特别是人工添加剂;那你是读过可口可乐配方成分后仍喜欢它的人,还是从来没有读过?

Mercedes-Benz“奔驰”汽车。英文这个词稍微长点,所以外国人许多时候只说其前面部分;但中国人用贴音法只翻译其后半部为“奔驰”不仅可以,而且很好;也同样具有上例中所说的那三方面的好特点。“奔驰”翻译之好,可同“可口可乐”媲美。

Innfine在中国大连,一家旅馆建成一船帆形,中文取名“银帆宾馆”,而英文则取名Innfine。英文Innfine的发音与“银帆”很相近,而inn在英文中是旅馆的意思,fine在英文中是好的意思。Innfine在一起,成了“旅馆好”,或“好旅馆”。这个例子如果是从中文向英文翻译,就是看着“银帆”而翻译成In-nfine,那翻译得可就太棒了。而如果是由英文向中文翻译,就是从“innfine”向“银帆”来,感觉是容易一些,但也翻译得非常好。我们不禁要猜测,难道建筑设计之时就把旅馆的形状和中英文的名字都想好了吗?如果情况如此,那这个例证则是有关建筑物及其中英文名称互译这方面的楷模。

名字之斟酌,真是大有学问。

5.文化之考虑

毋庸置疑,翻译时要考虑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我们不妨举几个有问题的翻译例子来说明此问题。

living和room是两个英文单词,但可以表达一个事物,所以有的词典把它们连成一个词:living-room。有的人把它翻译成“起居室”,应当说有不少问题。毕竟你问别人起居室为何物,恐怕他们也说不清楚。至少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很生疏,它是翻译者用英语文化中的一个词汇“制造”出一个新的中国词,但至今并没有被我们所认可。

词汇与其文化紧密相连。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产阶层普遍住在有好几个房间的居所中。某房间不是卧室,不是厨房,不是厕所,不是孩子玩耍室,不是储藏室,不是健身房,而是个可以闲坐闲聊,接待客人,读书看报或供家人做想做的事情的屋子,你把它叫做什么呢?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把它称为living room。

可是对于中国百姓,这种有些奢侈的居所并不普遍适用。曾经农村人能为孩子另盖上一间房,让儿子娶上媳妇,有自己的屋子是老人们的梦想和一辈子的奋斗目标;而“家”也几乎总意味着好几口人同住一间屋子。城市里也是一样,一家能有两间屋子的并不多见,多数人都是两三代人住同一间屋子。住房条件变宽松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即使房间多了,我们也没人给某一房间取名“起居室”。中国话中,“厅”的意思可能与living room最相近。你可能问过别人“你家有厅吗?”这样的问题,但你恐怕从不会把它问成“你家有起居室吗?”这种表达并不是我们的语言。

也许有人要问,那应当怎么翻译living room呢?可以这样翻译:

“家庭拥有的众多房间中的一间,有别于卧室、厨房、厕所、儿童娱乐室、储藏室和健身房等,用来休闲、待客、读书看报或供家人做想做的事情。”

从上述例子,学习者们可以得知,想英语学得深切,最好使用“大部头”的词典,因为它们往往有篇幅将词语解释得更加准确。大的原文词典是最好的选择,最不宜选择的是小部头的英汉词典,它们往往会把来自另一个文化的词汇僵硬地用一两个本族文字翻译过来,极可能导致学习者“词汇对应词汇”的错误学习。而这种“误导”的弊端是原文词义所包涵的内核、引申、外延和味道等,统统被阉割或灭杀。这样的后果,便是学习者对英文词汇的学习成了无用功。以为学习了,其实等于没学,以为学会了,其实等于没会。这令人心疼的无用功的累加,遗憾地还是等于令人心痛的无用。这是无数中国人最终没把英语学到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fancy soap是某游泳馆贴出的中英对照中两个英语单词。本意是提示人们淋浴过程中,用香皂擦身时,请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问题是在翻译“香皂”的时候,翻译人员用了fancy soap。正如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起居室一样,英语人士见了fan-cy soap可能会迷惑;也可能开怀大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中用香皂而不用肥皂来洗手洗身,也是80年代的事情。以前买肥皂需用票换,人们更是不知香皂何物或因太贵而不敢想。对于我们,不再用肥皂洗身算是种“升级”或“奢华”吧。而把这样的文化背景单方面放到了翻译上,则会有问题。因为可以设想英国人美国人等的多数,早就没人用肥皂来洗澡了,用皂的话,当然就是用香皂,而香皂就是soap。如果他们说到洗衣服的皂,会说laundry soap。

所以对他们而言,你那话的意思基本是:“在您用奢华、奢侈或讲究、贵重的香皂擦身的时候,请关上水龙头。”

“我的天,我现在用的是普通香皂啊?就不用节约水了吗?”

please alight也是个有意思的例子,其环境是现在的中国大连,某线路的公共汽车上,除了用中文报站名,还用英语报,这当然是为了方便外国人,是好事情。全句大致是:

We are arriving at___________, please alight.

意思应当是和中国话一样:什么什么站到了,请下车。

问题是后半句的please alight,我分别几次问过与我同行、在车上现场听见这句英文话的美国人士、英国人士,还有加拿大人士,他们竟然都摇头!

那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个翻译好像有问题,至少很值得怀疑。你翻译是说给英语人士听的啊,但如果他们都摇头,你是给谁翻译的呢?一位英国朋友对它摇头表示困惑,说它错误吧也不敢肯定,因好像在哪听过一次这样的说法,且也许他此生能有那么一次这样说。

可以看出,至少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这个场合人们几乎都不这样说话,或者这个场合车上几乎都不这样广播。所以无论please alight是什么意思,哪怕它就只有“请下车”这一个意思,这样的场合、这样的翻译都只能算很有问题。什么场合人们说什么话,便是这个群体的文化。翻译者只能尊重这个文化并遵循这个文化的运作模式。而尽管语言文化是变化的,但突然创造出个谁也不懂或生疏的说法,不是翻译者们应当做的。而且你向人们告诉事项的目的,或者说翻译的初衷至少没有达到。那英语应当怎么说呢?说法当然不止一种,比如可以简单地说“……,please be ready.”

now time在中国一列少有的不错的国内客运火车上,每节车厢都配有块电子显示牌,它可用中英文显示列车当前时间和速度。这倒真不错。但在显示“当前时间”时,英文打出了“now time”。这是种有问题的表示。这种情况下英文应当是:“time”。说白了,在英语语言文化环境中,“当前时间”就是“time”,而在中文语言文化环境中,当前时间才是“当前时间”。我们当然要假设在中国用英语表达什么,是为了给来自英语文化懂得英语的人看的,不是给不懂英语的中国人看的。那么作为翻译者和其要做的翻译事,断定英文怎么说,不根据翻译者的琢磨和猜测,也不是翻译者根据英文语法来组织英语词字,而要考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在某个上下文中,母语是英语的人怎么说。否则无论琢磨多么深,猜测多么准,语法逻辑多么正确,都冒出错的危险。

当然翻译者是否知道英语人士怎么说,可算是个翻译者的水平问题。假如从你课本上学过,或听过,或看过,或经历过那个语言场合,那你就知道,否则就不知道。所以从学习者和翻译者的角度,你要做的,就是多学,多听,多看,多经历。

6.用非母语再创作与不用早尝的禁果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要比把英文翻译成中文难得多。这几乎等于有用原文写作的能力。向母语这边翻译,起码你知道中国人想表达某种意思会怎么说话。就是说你的错误可能是没理解英文意思,而不大可能出现知道英文什么意思而翻译出不通顺的中国话。当然我们这里的讨论,不包括有的人根本不具备中英互译的最起码水平而进行的错误百出的翻译。然而把母语向外语翻译,水平越高,所犯错误就越不为人知,因为比你水平还高的人很少了,而且就算那些人发现了你的错误,他们或与此无关,或没那个功夫指出或纠正你,从而有助于显得你的错误不存在似的。

所以不必多说,想能翻译好,当然要真正学好英语,学得水平极高,贴近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是英语的人士。你得既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得极其用功和努力。然而把中文句子翻译成那“该死”的英语,却不该是初级和中级英语学习者们应当勤做的练习,如它是现实的工作更要小心。说它该死,是因为我们在不会的时候去做或被要求做这样的练习,简直是遭罪。通常的结果是像本书前面所说,我们哆哆嗦嗦用1小时做六句话,却有五句半是错的。这说明做这样的练习是错误的,是不必要的,说明你还根本没到那个程度。这和许多教材本身有问题有关系,它们在不该安排这样的练习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须知练习的宗旨是温习学习过的而不是对着不会的苦思冥想胡乱编。从翻译的角度,这样的练习等于现在虽然你很清楚一个原文映像,这里中文是你的母语,却让你用不会的英文译文表现出来。一个映像的确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话语可以表达,可现在那些可能的所有正确表述的话语你一句都不会说,原因多半是简单地因为没学过,你如何能完成此项任务呢?所以中文翻译成英文的练习当是等你学得大量英文话语也即总体英文水平提高后才适量做。届时这种练习对你自然不在话下,而且你可能会对其有不止一种英文翻译法了。

显而易见,翻译者这个群体某种程度上以其现有的水准主宰着世界,他们即便有错误,这个世界也多半不知。或许我们知道如此也不必悲哀,世界上“不纯”的事情多着哪。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构筑在诸多“不纯”上的不纯的世界;而我们所应做的也许是看看如何把它变得好点。想把英语学好,就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一份努力吧。

那对那些已经做和正在做翻译工作的翻译者们,我们多半只能期望他们都水平高些而别无他法。我说过我们人人都犯错误,但我们追求少犯。不过不少人在对外应用公开发表的场合犯简单错误,当说不该。那样的错误有三个特征,一是简单错误,二是百分之百的错,三就是根据前二条,可断定是翻译者的水平问题,而不是疏忽问题。

除了特殊情况,一个翻译者总有某个语言是母语另一个或多个不是,把母语翻译成非母语,最大的问题是作品行文可能不太地道,总能被受过良好教育且母语是你译文作品语言的人觉得有某种程度上的别扭。向着地道贴近,是翻译者的目标,尽管我们学来的外文和对其的应用永远也达不到受过良好教育且母语是其语言的人士的水准。这是个艰难得用非母语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涉及到你的文学灵感和修养等,还涉及到文学范畴以外的许多东西,比如对所涉及内容的熟悉程度,你的总体知识水平,你对世界的认识是否敏锐和透彻等。再现一个映像有多个文字表述法,而用非母语来完成哪怕是任何一种正确又漂亮的表达都是艰巨的。然而通常来讲,尽管翻译中错误难免,我们可以假设通常情况下翻译者的工作总是对这个社会和世界有益的。

当然这不包括市面上那些或滑稽可笑,或不令人不知所措的简单错误。瞥一眼就意识到这样错误的人,也许多是母语就是英语的人,或是我们中国人里英语非常不错或是可称为学成了英语的人;当然太简单明显的错误很多学习英语的人也都看得出。教室或家中你费力不讨好的、错误的、汉语译英文的练习他们管不着,但如你把错误放到人家的眼皮底下,可就是另回事了。中国公共场所中错误的英语翻译比比皆是,我们随便找几个吧,但我们此刻的用意不是批评他人,而是作为现实的例子讲翻译的道理,也告诉你如果你还羽毛未丰、不到火候,接手汉译英的“活”要小心:

(1)long forest fire situation Cun Cun Xin

在定为国家顶级也就是5A级风景区的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小径旁有块用五六种语言写的小牌子,这是上面的英文。只懂英文的人是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七个词汇的头四个给他们的感觉是“长森林火情势”,后三个词不是英文,根本不知。

牌子上的中文是:

“悠悠森林情

寸寸防火心”

哇,原来如此!

每个意思通常都很可能有多于一种表达法,因为牌子是块警示板,可以考虑翻译成:No setting fire in the forest.

翻译是映像对映像,意思对意思,不是字词对字词,“悠悠”和“寸寸心”等在译文中可以省略,翻译不出来也不好用拼音代替。虽说中国话中的“饺子”和“功夫”等,经历了若干年,已某种程度上被英语当做外来语用汉语拼音的“jiaozi”和“gongfu”来说了,这样的翻译法能否被长期接受还有待时间来检验;但把人们不知道的词汇以拼音说出去等于没翻译。

(2)A Brief Introduction of Longmen Grottoes

在中国洛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正门入口处,有用英文写的龙门石窟简介,这是那简介的标题。可句中的of当然应当是to,这是个简单而完全的错误。但这可是在中国数量极其有限的、中外游客人潮如海的世界文化遗产门前啊。你看到这个错误会想些什么呢?

(3)WALK AFTER GETTING OFF和GO UNDER THE PAS-SENGER

大连是中国的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飞机场相当繁忙。飞机场候机楼二楼门外是汽车可开到的地方,但当车里的人下来后,车应当马上开走而不可占道久留,这规则我们当然人人都理解和愿意遵守。在驶入车道从地面沿伸至二楼的地方,有块用中文写着“下客即走”的牌子竖立在道中央提醒此规定,牌子上有拖车吊拖一小汽车的画面。问题是这块牌子上还用英文写着“WALK AFTER GETTING OFF”,它给人的指令是当你下车后要走开,不是车走开,且人不许跑开或蹦跳着离开或让别人把你抬走等。更有趣的是,你的车再向前行驶几十米到达二楼平台时,几乎在每扇候机楼门处都贴有用中文写的“下客即走”的牌子,牌子上也有拖车吊拖小汽车的画面,只是这回这些牌子上的英文变成了“GO UNDER THE PASSENGER”。这回的英文规定是:“在乘客的下面走”。

我们首先要尊重这两种牌子英文翻译者的工作付出和个人人格,但毫无疑问该人或有关人员还完全没有具备翻译所需的最基本水准;当然上面例1的翻译者也是如此。我说过也许我们都不该责怪这些翻译者,因为他们肯定不知道他们在出错。学习不够时碰到汉语翻译成英语这个“禁果”没必要,也得不偿失和几乎必然是错误百出。作为英语学习者可少做或不做这样的练习而继续多学,直到相当高的程度再“大展宏图”不晚。当然如碰到了,适度请好的“英语人”相帮或校对实际翻译事项不是不可。

问题是有关管理或决定这些涉及翻译事项的负责人呢?他们是不是用个随意的决定就把个错误抛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呢?把这种事情办好当说不是很难,但为什么就是没办好呢?或者我们至少可以想象一场对话:

“你能翻译吗?”

“没问题,这事就交给我了。”

“好。”

本例这个场合正确的翻译当然也不只一种,比如可以考虑:

Drop Off Place Only或No Parking Drop Off Only等。

(4)Cash Recycling Machine

大连一繁华路段某24小时服务的自助银行厅内有几台机器,其中一台上用英文写着如上三个英文词。“老外”们非常可能不太把握这台机器是做什么的,因为英文字意是说好像现金能在它里面转圈或再生,或重利用等。“我的10块钱放进去是出来一张再生纸吗,那俺可不干,10块进去还是出来个10块吗,那俺可没那个功夫站这玩这个游戏,要是10块人民币进去了出来的是100元人民币或100欧元么,还有点意思,那我是上前试一试呢还是不试?”

那么中文是如何标注这台机器的呢,是“存取一体机”。

如果翻译者刻意要把那家银行的这种机器起成这样的英文名字,别人自然没什么权利干涉,只是你要想法先让他人明白,再让他人长期持续地认可你的说法。以中文逻辑发明一个“英语人”不懂的英文名字给“英语人”看,恐怕有问题,至少当代英语中recycling没有“又能存又能取”的意思。

这样的机器或许可以考虑翻译成:

Cash Depositing and Withdrawing Machine.

7.描述法之选择

我们已经知道在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对于一个英文作品所给出的映像,可能的中文描述法不止一种。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曾举过如下几个例子,它们都至少有那么多的描述法:

大圆圈,小句号,下面有条线。

墙边有个人站在磨盘旁。

海滩上有一个人,望着一轮硕大落日感慨万千。

你当然可以发挥想象,继续以其他各种各样的说法,对它进行描述。

That's wonderful.

真好。很好。很棒。(两个字)

真好啊。太精妙。很好嘛。太镇了。(三个字)

太美丽了。太好了啊。那太好了。真了不得。令人高兴。令人惊叹,没说的了。简直绝了。盖了帽了。(四个字)

太令人振奋了。那简直太棒了啊。(更多字)

I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我)不懂他们想干啥。

(我)不知他们想要啥。

(我)不知道他们想怎么着。

(我)不明白他们要怎么的。

(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我)弄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我)真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

When I was young, I went there with my father.

小时和爹去过。

小时和我爸爸去过。

小时候去过,是和我爸爸。

我小的时候,我爸爸领我去过。

我小的时候跟我爸爸去过那里。

我去过,和我父亲,那时我还小。

我爹领我去过,那时候我还挺小呢。(句中“父亲”,“爸爸”,“爹”等都可以互换。)

我这里举例都是较为简单的单独句子,对其给出的映像就可有多种描述法,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复杂些的句段或篇章,可以选择的描述法会有多少。从这里是否你已经悟出,从翻译的角度讲语言就是图画,就是场景,就是映像;翻译者做的事只是换一种语言如何真实漂亮地把这些图画、场景和映像还原。

而在翻译者原文水平高,可以极好地认知原文映像的前提下,他的译文水平越高,就意味着越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文,那些不同的描述法才能越多地出现在其脑海里。而只有所有可能中的充分多产生于翻译者的头脑,才谈得上对它们有所挑选。

我们不妨可把这些描述分为简明性的、啰嗦性的、直白性的、婉转性的、中庸性的、偏激性的、解释或描述性的、模糊性的、模棱两可性的、口语性的、文言性的,等等。这些自然进入翻译者脑海中的各种说法,是未加工的“原始”但却不错的描述,否则它们也不会进入翻译者的脑海;下一步翻译者需要做的,当然是对它们进一步地推敲;而这一必须步骤,实际上是翻译者用“忠于”和“漂亮”这把尺子把它们进行筛选从而找出“最忠于、最漂亮”的一个的过程。这时“最合适”、“最一致”、“最符合”,便成为翻译者应当考虑的因素。

最合适。指描述法与内容的协调。比如一个小孩子,他说及父母的时候,不怎么会说“我父亲”、“我母亲”,而是会说“我爸,我爸爸,我妈,我妈妈”,或者有的地方说“我爹,我爹爹,我娘”等。再比如长辈在亲昵孩子的时候话会温情冗长,而教训孩子的时候话会严厉而短练。再比如所谓“书生”也许说话会文绉绉;而所谓“大老粗”说话也许要直白简单,比如张飞等人说话,会有那种“勇、烈、暴”味道。还有人生气的时候也许语言就脏,就骂人。还有憧憬美好的时候词话语自然温情、温柔;而在某种非正常状态下说话会颠三倒四。还有如商人可能要有商味,女人当然有女人味等。

有的时候用什么表述法还受到某些其他因素的限制。比如外文电影的中文配音,翻译出来的话的长短,要考虑到配音演员以合适的语速与原文演员同开口同闭嘴。我们见过这方面有缺陷的翻译,不是电影里的外国演员嘴都闭上了这边还出音,就是配音的中国话都说完了银幕上的人还嘎巴嘴。

最一致。是指语言风格在没有理由变动的前提下要一致。比如翻译原文作品是小说,其中涉及到的各个人物的语言风格前后当然要一致,除非他们被作品描写得改变了性格等。还有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译文文风要一致。比如一篇总统的讲话稿,不要前半部语言风格是政要律师味,翻译翻译累了,休息后再翻译成了幼儿园阿姨味。

最符合。原作的内容自不必说,原作的语言风格也是最当考虑的因素之一。翻译的“忠于”和“漂亮”都意味着你要尊重并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除了在相当特殊的场合,因某种至高的利益或要求以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翻译者的任务并不包括改动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如果原作是讲演和谈话等也即口译时,这个问题也许会相对突出些。所以口译时候只要有可能,一定要事先尽可能多地熟悉其人、其风、其事。而笔译时,你要好好理解原文,将其吃透;当然有可能也应当多了解作者本人。对原文内容的正确和深刻理解必然使你沐浴在作品的文风之中,也自然有助于你较为完美地忠于它和再现它。

8.段落实例

现在作为对本章的结束,我们举几个段落实例,有血有肉地看看应当怎么翻译,也看看本章所讲到的翻译的道理是如何具体地从中体现。就拿第三章后面请读者翻译的几段英文作为例子。因第四段是首完整的诗歌,具有完整文章的特点,我们的解释会更加细腻,也会更清楚地说明如何学习词汇。请注意例句中的中文译文当说很不错,但不等于没有推敲的余地,仅供参考。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例子就不举了。

(1)Approaching it from the Uganda side you emerge quite sud-denly on to the crest of a mountain pass, and there, all at once, the scene breaks out before you with the theatricality of a curtain lifted from a stage.

从乌干达一侧上去,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一山路高处,眼前豁然开朗,风光无限,像一道舞台幕布,一下子被拉开。

Approaching意思为“过去”,“接近”等,因为上下文表明有人来到了山上,所以这个词根据这个很明显的“内在逻辑”可以翻译成“上去”。Pass有“路”、“通道”、“山路”等的意思,还可以指山脊较低的地方;而crest有“最突出处”、“冠”、“脊”等意思。想象山脊有路可走,但它当然也可以是有高有低,有较窄和较宽的地方。而用中文说“山脊高处”有重复不妥之嫌,所以crest of a mountain pass翻译成“山路高处”较好。将all at once和breaks out结合起来翻译成“豁然开朗”很贴切而漂亮,而“风光无限”也非常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Theat-ricality有“of theater”和“marked by extravagant display”的意思,即“有关戏剧的”和“戏剧般富丽堂皇漂亮展现”的意思。而山上演剧、搭舞台等在这显然不合我们所说的“内在逻辑”,那这个词只能是形容用法。

原文向我们展现了一道风景、一幅画卷、一个映像,你如何能清晰地认知它,并且如何用中文准确而漂亮地再现它,是很有讲究的。

(2)She had seen the stark backbone of Mulraugh's Hill become folded in thin evening blankets with a lavender mist sprayed by sunset lights, and for her there were the tongues of promises over it all.

她看过雄伟的毛拉夫山,那动人的轮廓在夕阳照裹的淡紫色雾霭中,逐渐消逝在一抹淡淡的夜色中。对她而言,这一切都蕴涵着希望和承诺。

Backbone指山脊、山之轮廓,而被stark来形容,则有其样子雄伟、动人、嶙峋、壮观等意思。我们讲过,遇到英语中的特别名字,你可以根据对其猜测来的发音,找汉字里发音贴近、意思端正和吉利的翻译,所以Mulraugh可以翻译成“毛拉夫”。Folded体现出渐进过程。原文sprayed by本身就是种形容说法,说雾气由阳光喷洒,这里在中文中使用“照裹”很不错,因为说“照”平淡而不美,说“喷”中文中的逻辑就有了问题,阳光不能“喷洒”雾气。当然词典里是不会这样标注的。Over it all有“对这一切”的意思。原文尽管只有promises这个词,但句子整体表达了“希望”、“给予”、“承诺”、“美好生活的憧憬”等很宽的含义。Tongues的英文意思是:“manner or quality of ut-terance with respect to tone or sound, the sense of what is expressed, or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表达的性质或方式,指对声音、语气、表达意味或说话者意愿等方面)。”词典往往列出词汇的“那方面”意思,那现在我们根据本具体语言环境,把上面这个定义收缩精确和简单化一下,可以是这样:manner of saying a-bout it。就是说,阳光、雾霭、色彩、高山和夜色等这一切,及其壮观美丽的变化,对女主人公而言,都可认为是一种“发声”,一种“告诉”,一种“表白”,一种“呈现”。女主人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使她看到了大自然赋予她的希望。整段英文的情绪感染力要通过翻译者漂亮的中文展现,才能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从而使中文读者贴近原文映像,并被其感染。

(3)“Did you ever go into the big mountains back there?”

The old eyes grew fixed, and their light turned inward on the years that were living in Gitano's head.

“Once, when I was a little boy. I went with my father.”

“Way back, clear into the mountains?”

“你去过远处那大山里边吗?”

那双老眼变得凝滞起来,但眼光并没有看什么,而是随着基塔侬自己的思维,搜寻着岁月往事。

“去过一次,那时我还小,是跟我爸去的。”

“老远老远,一直到了大里边?”

ever是at any time的意思,“有没有”、“曾经否”的意思。它也有“到底如何”等加强语气的意味。由于这层意思往往中文上下文能够表示出来,所以这些“有没有”、“曾经否”、“到底如何”等中文字眼不见得总要翻译出来。Back there在一起有“后边那边”的意思,但前后左右是相对的,所以它可以表示成“那边”、“远处”、“远处那边”、“后面”,甚至“前面”等。grew fixed,眼睛要是“固定不动”了,那当然或者是盯着什么使劲看,或者是发呆没看什么等,你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这里的grew就是个动词,后接fixed,表示“运作成为”,或者说是运作至fixed的状态。类似的结构如:turned red(变红了),getting angry(生气了)等。their light turned inward,眼光向里窝,那是做什么哪,当然是不看什么而是思索什么。而on告诉了我们那眼光落在了哪里,是“向里”而落到了老人头脑中那些年月上。Old eyes表明这是位老人。而有人看不出Gitano是个人名。看出来的,我们讲过,你要用汉字翻译出来。Way的意思是“all the way”,意思是“程度从头至尾”、“一直”、“完全”等。back这里有“向后”的意思,但我说过前后是相对的,你看怎么翻译好就怎么翻译。way back可不是“回来的路上”,这是你犯了“以为词汇是你学过的意思”的错误。way back它俩构成了一个整体,意思是“老远老远”、“远至最远”、“到了最端”,“径直”、“横贯”等。Clear这里的意思竟然与way一样:all the way。毫无疑问,肯定有许多人自然而又非要把clear认定成“清楚”的意思,这要么是“背单词”的可怕后果(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好好再回头看看“词汇的困惑”一章),要么还是犯了“以为词汇是自己学过的意思”的错误。有了clear的一次重复,我们知道提问人很好奇地想知道“你们到了最深处、大里头、最那边?”而中文的“大里边”十分贴切地表达了way back和clear的意思,其程度与英文词汇很吻合,比“最里边”要更严密生动。因为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虽然“内在逻辑”包括“来到高大群山的最最尽头,甚至再往前一步都不能走了的地方”的可能性意思,但“到达那一带”的意思也包括。换句话说,“大里边”有“充分远或者最最远”的意思,而不仅仅是“最最远”。而“最里边”只有“最最远”的意思。而原文的意思当然是“充分远或最最远”。

这段英文对不少学习者来说,几乎没有生词,至少看上去很简单。这等同于假定你把所有这里的英文词“背”得都熟悉到家了,而且我还让你查词典,那你怎么还不会?认为“不背生词怎么能学好英语”的人请在这里好好想想哪里有问题,如果你得了零分更得想想。英文到这个程度,能翻译出“你、我、他、去、爸爸,山”等,是不给分的。所以我可以说许多人实际上对此段根本就不理解,对此段的翻译是百分之百的错误,得到的是零分!别忘了我说过英文就是你对其懂得和不懂得两种状态,没有“基本懂得”和“大致懂得”的中间态。

(4)The Gift Outright

Robert Frost

The land was ours before we were the land's.

She was our land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efore we were her people. She was ours

In Massachusetts, in Virginia,

But we were England's, still colonials,

Possessing what we still were unpossessed by,

Possessed by what we now no more possessed.

Something we were withholding made us weak

Until we found out that it was ourselves

We were withholding from our land of living,

And forthwith found salvation in surrender.

Such as we were we gave ourselves outright

(The deed of gift was many deeds of war)

To the land vaguely realizing westward,

But still unstoried, artless, unenhanced,

Such as she was, such as she would become.

完全的礼物

罗博特·弗罗斯特

在我们属于她之前她就属于我们,

在她拥有我们的百多年前我们便拥有了她,这片土地。

不管是在马塞诸塞还是在弗吉尼亚她都是我们的,

但我们却是英国人的,尚未独立,

拥有着还不曾真的拥有,

被现在不被拥有的所统治。

什么东西让我们缩手缩脚使得我们软弱无为,

直到我们发现那便是我们自己。

而一旦我们毅然决然全身奉献,

顷刻我们便解脱了自己。

这就是我们,我们彻头彻尾把自己给予,

(那给予所获是诸多战争的洗礼)

给予自己于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而她的西部我们还所知不多,

有待我们去拓垦,去开发,去描绘。

这便是这块土地,这便是她的故事。

标题中的outright既可当副词也可当形容词,意思也不是一个,那怎么办呢?一个好办法是先把它搁置而看上下文,这里就是看诗的内容,然后就当容易确定outright的意思了。

作者我们当然要了解,那如果该人对你生疏你不查找资料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人,所以还是要查。极其简单地说本作者是美国的大诗人,他在近90岁高龄时候被给予特殊荣誉——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仪式上诵吟这首诗。许多人知道在那个场合肯尼迪做了极其著名的就职讲演,但不知道此诗。知道作者其人有助对诗歌的初步认识,而要非常漂亮地翻译它,你很可能需要回头再对其人与创作背景重新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或研究。

前三行应当好理解,到第四行出现了专有名词Massachusetts和Virginia,专有名词你要认清它是人名还是地名或是其他什么,而且要好点地翻译成中国名字,但如果它已经有约定成俗的中文翻译法就可照样翻译。可如这个名词对你是生词,你怎么知道它有没有约定成俗的中文说法呢,当然还是只能查资料或查词典。到这里我们心中有了疑问,诗歌开始指的是什么人和什么地方呢?接着我们遇到了colonials这个词,通常你见过它的意思会是殖民地上的人的意思,是被殖民者所统治的人,那你如果把它翻译成殖民地人就会有些问题。世界历史的进程,许多政治模式是早年的列强到已经有人的地方去统治那里的人们,后来当地人不愿意受统治或压迫就起来和外来的统治者斗争,很多是通过长期或血腥的战争,最后当地人获得了胜利,把统治者赶出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地方而独立,从而世界上诞生了一个新国家。所以殖民地人通常指当地人,殖民主义者是前去统治而后被殖民地人打败了的外来人。但如你知晓或对本诗歌的背景有所研究,你会知道北美州这块地方本有当地人生存在那里,后来欧洲列强发现并且向这里移民,并且以和平或非和平手段挤占、抢夺属于被称为“土著印地安人”的当地人的土地家园并时而屠杀这些人;列强之间也争斗和开战。而后来美国由战而胜独立了,在其土地上成立了新国家美国,但胜利者并非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印地安人”,他们后来在这个新国家里被赶入一块块划定的“保留地”。美国独立前的战争或称独立战争,主要是一伙英国白种人打另一伙英国白种人的战争。粗线条的故事可谓是:一些从英国自愿来或被英国政府指派来,本为寻求包括宗教自由在内的新生活,或为英国政府“开拓”、“占领”或“管理”这块地方的人,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有点舒服了,也就天高皇帝远,不想再服从在欧洲的自己原来的主子英国政府了,特别是不愿意同样向主子交税却没有英国本土臣民同样的政治权利,然后就与其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对其“反叛”开了战,最后胜利了。也即以“叛国”开始并且战胜了自己原政府的这些英国人把自己且前所在的也自己说了算的原本是属于当地人的地域叫美国,把自己起名叫美国人。所以美国的这场独立战争也可以说是发生在海外的一场英国内战,打赢了的一方脱离了出去。

所以诗歌中colonials的意思,以“尚未独立的人们”来表达,是种相当准确和贴切的翻译法。

Possessing what we still were unpossessed by,

Possessed by what we now no more possessed.

这两行有点绕嘴,但你要知道作者就是要这个劲。一个翻译方式上的好办法是你原文挺“绕”而“没打开”,我译文也相应得给你对应成这样。这里原文有表示被动的说法,而表示被动只是表示主动的反向说法,意思并没有变化,比如:

I possess you.等于You are possessed by me.

You possessed it.等于It was possessed by you.

A possessed B.等于B was possessed by A.

从语法上来讲,possess是个动词,那谁是这个动词的主语呢,是we,是colonials。

从而原文这两诗句意思是我们拥有什么东西,但那东西实际上我们还没拥有;而我们被人家所拥有,而现在不再被拥有了,也即情况变了,不是这样了。那么根据上下文,作为这些还属于英国(we were England’s)却开始“反叛”的英国人,也就是独立前的美国人,他们自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拥有这块家园;而那时“拥有”或统治、管理,支使他们的英国主子,现在当然没这些权力了,现在你是你英国,我们是我们美国。

接下来是:

Something we were withholding made us weak

Until we found out that it was ourselves

We were withholding from our land of living,

And forthwith found salvation in surrender.

Withhold的意思按照韦氏在线词典为:

①:to hold back from action:check

②:archaic:to keep in custody

③:to refrain from granting, giving, or allowing<wi

用户搜索

疯狂英语 英语语法 新概念英语 走遍美国 四级听力 英语音标 英语入门 发音 美语 四级 新东方 七年级 赖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枣庄市乐名苑英语学习交流群

网站推荐

英语翻译英语应急口语8000句听歌学英语英语学习方法

  • 频道推荐
  • |
  • 全站推荐
  • 推荐下载
  •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