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英语 学英语,练听力,上听力课堂! 注册 登录
> 行业英语 > 旅游英语 > 旅游英语大全 >  内容

旅游英语论文:区域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探析

所属教程:旅游英语大全

浏览:

2021年08月26日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摘    要: 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 以中西文化意象比较为框架, 研究了区域导游词文化意象翻译实践。在前人划分旅游文本文化意象的基础上, 增加了建筑文化意象和宗教文化意象, 帮助译者更准确地区分文化意象。基于区域旅游文本翻译实践, 在处理文化意象约等、缺失和冗余方面, 不仅提出相应的策略, 还给出了具体的译文, 对于研究区域涉外导游词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导游词; 文化意象; 比较; 翻译策略;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ima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kopos Theory and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 ima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other two images: religion image and architecture image, which will ease the translators to judge the images underlying the texts. It focuses on the guide text of local tourist site, Erlang Mountain, exploring its cultural images, propo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oviding specific translation samples, which is helpful for further studies of regional tourism translation.

  Keyword: tour guide manuals; cultural images; comparis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 2020 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接待旅游入境人数可达 1.37 亿人次, 占世界市场份额8.6%。因此, 很有必要编制高质量的涉外导游词, 以增进外国游客的体验, 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其中的关键在于文化意象的传递。

  近年来, 对于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多数研究的对象是全国、全省层面的导游词翻译[1][2][3];一些研究关注比较具体, 如导游词中的跨文化翻译[4][3];少数研究关注的更加具体, 如文化意象的翻译[6][7][8][9]。本文聚焦于区域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 以期对区域性的导游词翻译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导游词中的跨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要点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过程。它使学界“摆脱了等效论的束缚, 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的框架中进行考察”[10]。目的论对旅游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梦之提出应用翻译的三原则——达旨、循规、共喻, 就包含了目的论的思想[11]。三原则可以通俗地解释为达到目的, 遵循译入语规范, 译文使人明白、晓畅。

  在旅游资料翻译实践中存在两个主要困难:第一类是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带来的困难;另外一类是中、英文行文和修辞差异[12]。
 


 

  在应对这些困难时, 学者们都支持“宣传中国文化为导向”的原则。张宁提出“遵守中国文化为导向”[4], 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 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 同时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让他们读懂中国文化。还有学者提出“坚持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1][12][2], 在“以中国文化传播为导向”的原则下, 根据目的论的原则, 可以根据实际语境, 对译文做出酌情处理。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 在翻译实践层面, 概括起来, 主要有直译、增译 (转写) 、不译 (删减) 等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综合运用, 提高译文质量。在处理地名、人名时, 一般采取直译的手段。但如果这些信息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时, 可以采取意译、音译结合的方法[12]。当处理中国文化历史文化知识时, 应采取增译的方式, 具体解释文化内容[4]。这个策略可以用于翻译纪年、地名、官职、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等[12]。特别是如果这些年代、人物、事件等, 与西方历史文化有所关联, 可以采取类比、对比的手段, 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翻译[20], 对于增加游客兴趣, 提高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大有裨益。

  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文本, 则需要一定的改写。李成明比较了中西旅游翻译文本差异, 指出汉语讲究形象的比喻、华丽的词藻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表达, 而英语旅游文本则重点是对于景点纯信息传递, 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 最忌啰嗦堆砌[21]。因此, 在导游词翻译实践当中, 需要对汉语景点解说文本进行适当的改写, 删除过多的修饰成分, 突出文本信息传递的功能。也可以适当删减一些对理解景点无意义的内容, 诸如历史考证、神话传说、古诗词[12], 这里就有改写、删减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适用于大段文字的处理。

  二、旅游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研究

  研究文化意象的翻译, 有必要了解文化意象的概念, 在旅游文本中的分类等内容, 由此来准确把握涉外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 并根据前人研究, 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一) 文化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个美学、心理学概念。文化意象是“民族群体文化智慧的结晶, 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 甚至文字等文化的积淀, 并经过历史的发展, 社会文化群体的反复运用, 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成系统的文化符号, 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7] 。

  导游词文本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象。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我国文化意象外译的过程, 具有导游词跨文化和跨心理的特征[24]。

  (二) 文化意象的分类

  阳琼将意象大致分为山水文化意象、民俗文化意象、历史文化意象和饮食文化意象四大类[9]。这个分类是在分析广西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 比较适合我国南方的情形, 然而在我国北方, 则可以补充宗教文化意象和建筑文化意象。

  宗教文化意象在北方旅游景点比较突出, 比如三教合一。这个现象在中国景区比较普遍, 这是中西宗教信仰的重大区别。对于这样的宗教现象应该给予外国游客清楚的阐释。同时, 各种宗教的教义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 这些内容都应该作为重要内容, 向外国游客介绍。

  建筑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及装饰颇具特色, 如亭台楼阁、四合院、牌楼、影壁等等, 无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必要在导游词的解说当中, 给予一定的介绍。

  在翻译当中, 比较一下旅游文本当中的文化意象, 大致可以发现存在以下情况:文化意象约等、文化意象缺失、文化意象冗余。殷优娜等提出置换、重构和删减三个策略, 应对这三种情况[8]。该文对文化意象的分类概括性强, 同时策略也很有针对性, 对具体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 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一些学者特别强调语境的重要性, 指出文化意象翻译应根据语境, 采取恰当的策略。吴敏提出导游词文化意象翻译的移情策略[6][7]:意象保留 (音译、直译、意象补充) 与意象创造 (舍弃、增添与转换) [29]。在本土理论变译理论的指导下, 翻译时可采取阐释、改译等手段[9]。一些学者支持直译、阐释的策略, 认为应优先考虑用直入、诠释的模式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由此产生的理解障碍有时必须有赖于英语读者自己去克服[6]。

  综上所述, 在具体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中, 尤其是涉外导游词翻译当中, 要特别注意甄别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在策略的选取上, 总的原则要确立“以中国文化为导向”的原则, 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实现我国文化的传播。可以根据具体情形, 适当采取直译、增译 (阐释) 、转译 (改写) 、不译 (删除) 等策略, 努力实现文本的表达、信息和呼唤功能的综合应用, 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本。译者也应该特别注意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文本特点的影响, 争取翻译语篇符合译入语的习惯[32][33]。

  三、二郎山导游词翻译

  二郎山导游词系《榆林市导游词》一书中的节选, 该书由榆林市旅游局组织专人撰写, 2006年出版[8,34]。

  (一) 语篇特征

  二郎山导游词共计字数4813个,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 介绍了地理位置和外形特征;第二部分指出二郎山在神木的重要地位 (标志性景观, 群众参与度高) ;第三部分是对二郎山名称的考证 (分别从历史的、传说的角度) ;第四部分是总的介绍山上景观特点和维护现状;第五部分从山门开始, 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 依次介绍各处景点, 直至后山山神庙为止。景点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景观 (亭、台、桥) 和宗教建筑景观 (众多庙宇、道观) 。

  (二) 文化意象的中外对比与翻译策略

  本文将二郎山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划分为文化意象约等、文化意象缺失、文化意象冗余三大类, 对应于相应的翻译策略。

  1.文化意象约等与翻译策略。

  二郎山导游词中涉及了众多的神仙、佛祖、菩萨。关于他们的神话在民间传说中广为传颂。在古希腊, 也有着众多的神话传说。世界上神话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35]。在翻译这些材料时, 尽量采取转译的方式, 可以引入中西方神仙对比和类比, 采取这样的翻译策略, 还可以增加游客的兴趣。

  例1 地藏洞石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曹地府, 主要祀奉司命之神地藏王菩萨, 配祀十殿阎君, 还有三曹判官、牛头马面等。

  文中提及司命之神、十殿阎君、判官、牛头马面等一干神鬼, 与古希腊神话有相似之处。在古希腊神话里, 宙斯和波塞冬的哥哥哈迪斯 (Hades) 是冥界的统治者——冥界之神, 掌管着人类的死亡。他手下也有负责灵魂渡过冥河的卡戎 (Charon) 、负责勾魂的凯瑞斯 (Keres) 、负责审判的三个判官有埃阿科斯 (Aeacus) , 还有米诺斯、拉达曼迪斯。处理本段文字时, 可以将地藏菩萨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哈迪斯 (Hades) , 而阎王、判官等一干人物, 可以概括一下他们的职责, 大致都负责灵魂的招引、宣判等工作。具体的人物名字其实可以忽略, 统统概括为地藏菩萨的手下, 与冥王哈迪斯 (Hades) 的手下职责类似。

  译文1 In this stone cave, Bodhisattva Ksitigarbha and his staff are enshrined. In the folk stories of China, he is generally called the god of death, like Hades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And his fellow men also work as those in Greek mythology do, finding, leading and sentencing the souls.

  例2 碧霞元君又称送子娘娘, 传说她统摄东岳神兵, 明察人间善恶, 掌管生儿育女, 保佑儿童健康, 在北方地区享有盛誉。

  在此段文字的翻译中, 可以将碧霞元君于古希腊神话当中的女神赫拉 (Hera) 相类比。

  译文2 Goddess Bixia, respected also as Goddess of Birth, enjoys a great popularity in the north of China, who, as legends put it, controls arms of gods, inspects the justice of the earth, decides the birth of children and blesses them. She shares her duty, decision of birth, lwith the Greek goddess, Hera.

  二郎山上还有财神, 药神, 河神 (龙母庙) 种种, 这些都可以在古希腊神话中找到对应的神祗。中外神话的联系会增加游客的兴趣。

  例3 山神庙是本山最后一座庙, 内祀山神, 作为殿后, 统慑全山。山神的职责是维护山规, 不让山林中的野兽伤害人间。因此山神的脚下又锁着虎狼泥塑。

  在这个例子中, 可以将山神的职责比作神仙们的治安官 (sheriff) 。与现实相联系, 也会很有意思。

  译文3 In the last temple, is worshipped the god of Mountain Deity, who stands behind all the gods as a sherif whose duty is to preserve the discipline of the mountain, preventing the beast from hurting people. Look at the statue, criminals like tigers and wolves are locked under his foot.

  2.文化意象缺失与翻译策略。

  意象缺失是旅游翻译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以下例句中的文化意象都是西方所没有的, 所以需要增加一些说明, 可以是单独的一两句解释, 也可以处理成同位语。总之, 以简洁的话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一个概括和翻译, 达到传播该地区文化的目的。

  例4 二郎山挺立在窟野河边, 海拔高度为1082米, 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 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她的魅力在于山势的险、峻、奇与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浑然一体。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都在这里举行传统的大型文化庙会。到时商贾云集, 各地的善男信女蜂拥而来, 人潮如海, 二郎山在人们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显一斑。

  在这段介绍当中, 共有“华山”“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大型文化庙会”三个独特文化意象。

  华山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着名的的五岳之一, 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 尤其是在文中还有三教殿 (主殿祀奉释、儒、道三教鼻祖: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 最为极端。这样的宗教文化在西方是见不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典型的一神教, 排外性非常强。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曾对明朝的三教合一思潮进行了批判[36]。我们无意在此举行宗教探讨, 但稍作比较, 即可发现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译者有责任对中国人“三教合一”的信仰特点做出解释。“三教合一”反映了民间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务实、开放、平等、兼容。从历史上看, 历代统治者总体上对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采取的一视同仁的务实态度[37], 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融合[38], 形成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

  文化庙会随着社会发展变迁, 加上政府引导, 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宗教祭祀活动发展成为融合商业交流、社会交往、旅游休闲的大型活动, 甚至出现了公益性的功能[39]。

  译文4 Erlang Mountain, standing by the Kuye river, with an altitude of 1082 meters, is compared to Huashan Mountain (one of the five most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with regard to its precipitousness) and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enmu tourism landscape. The steepness of the mountain constitutes the charm of the mountain, along with the multi-religious architectures, which reflects the harmony of the three religion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The harmony, contrary to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 reveals Chinese attitude to religion: openness, equity, integration.Erlang Mountain is sacred in popular belief. When the traditional temple fairs are held on the set dates of Jan. 8, April 8 and June 22 in the lunar calendar, except for devotees, natives around, either peddlers, or tourists, all crowd on it, modernizing the originally religious events into grand religious,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ing social events.

  除此之外, 在建筑文化意象方面, 也有许多需要值得阐释的内容, 诸如家庙、牌楼、照壁等等。译者可以简单解释一下这些建筑的功用。

  例5 二郎山上有座张公庙, 是宋代总兵张坚为他的父亲张锐修建的。

  家庙、祠堂都是作为传统祭祀祖宗的地方, 唐代以前, 家庙修在城邑, 祠堂多见于墓旁。宋代以来, 祠堂逐渐修筑在城邑, 至此, 家庙和祠堂称呼逐渐混同[40]。

  译文5 Where stands on the Erlang Mountain is a temple of General Zhang Rui in Song Dynasty. The temple is an ancestral hall built by his son Zhang Jian, who is also a general, to offer sacrifice to his father.

  以上五例译文中, 增加了对家庙的解释 (an ancestral hall;to offer sacrifice to his father) , 有利于外国游客理解。

  在二郎山的导游词中, 还有照壁、牌楼等建筑文化意象, 这些都需要译者予以适当的解释。比如,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 一般讲, 是大门内的屏蔽物。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 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牌楼一般来说起着三个作用:一是作为装饰性建筑, 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二是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三是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这些解释, 从内容上讲, 未必是专业的, 但提供给普通外国游客, 让他们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却是足够了。

  3.文化意象冗余翻译策略。

  旅游文本中的一些历史考证、增加感情抒发的古诗词、排比句式等等, 如果对于理解内容没什么帮助, 翻译之后反而可能引起误解, 可以考虑省去不译[12][42]。

  在二郎山导游词中, 出现了多处传说, 内容不够严谨、科学。在中文解说词当中, 可以当作趣谈, 激发游客的想象和共鸣, 但是西方人崇尚理性与科学, 旅游文本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21], 适当删减一些内容, 对于外国游客的理解有益。

  例6 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一公里处, 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 状如骆驼双峰, 又名“驼峰山”。传说二郎山就是由一头骆驼卧化而成的。

  酷似驼峰, 就是骆驼化形吗?这个信息不够科学, 因此, 可以省去不译。

  例7 二郎山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相传二郎神杨戬从山西担了两座山, 准备给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 作为屏障。过了黄河, 太阳已快要落山了, 遇上一位老大娘, 原指望接个吉利话, 便问:“您老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吗?”老大娘答道:“唉!还远着哩, 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气之下便说:“人到不了, 我的头也要去!”于是使了神威, 其头飞来神木城西化作二郎山, 身躯为天台山。另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正统年间, 窟野河水患严重, 人们想借助治水英雄蜀郡太守李冰次子 (二郎) 的力量来根治水灾。还有一种说法是指擒龙治水的赵二郎。为消灾免难, 人们因此在此山修建了主庙——二郎庙, 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二郎山了。

  文中第一种说法神乎其神, 确实可以增加二郎山的神秘性, 但科学性就没有了。对于后两种的说法, 均与窟野河水患这一历史相关, 可以谈一谈。但下面一段, 又显得过于夸张。

  例8 二郎庙本来是为镇窟野河水患而建的, 据碑文所记, 内祀赵昱赵二郎。赵昱是隋朝人, 嘉州百姓在两岸呐喊助威, 他亲自入水斩蛟龙, 平息水患。赵昱成仙后, 冷源河又发水灾, 有人见他在云端现身, 水就退了, 因此赵昱就被奉为镇水之神。据说, 二郎庙建成后神威非凡。有一年窟野河发大水, 洪水涨到了西城墙下, 神木城面临灭顶之灾。危急关头, 县太爷跪在城头, 祈求上苍拯救黎民。这个时候二郎神突然显灵, 将袍袖一甩, 满河洪水便斜立起来, 顺山南流。在二郎山山腰留下一条“黑腰线”。因此, 神木人对二郎神情有独钟、笃信不疑。

  碑文所记历史, 应该可以证实二郎庙确实为镇压水患而建, 供奉的是传说中的镇水之神赵二郎。但是二郎山山腰的“黑腰线”为神迹所留, 确为臆想杜撰, 已经不是神话的内容了。有史实的内容, 诸如二郎庙修建的目的 (镇压水患) 、所供奉的神祗 (镇水之神) , 可以保留, 但是“黑腰线”的传说可以省去不译。

  四、结语

  跨文化导游词翻译要求译者应该首先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中西文化常识, 能够判断文本中的文化现象。文化意象的翻译是涉外导游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关乎到能否坚持“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进而能否落实这一目的。译者应区分出文化意象约等、文化意象缺失、文化意象冗余等情况, 然后再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 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译者也应该意识到意象传递的程度问题, 在导游词翻译中, 由于主要面对的是普通外国游客, 所以对于文化意象的传递, 不必要求那么专业化, 在常识性的层面作出解释或改写即可。

  文化意象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类也应该更具有概括性。文中提到的建筑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象也值得旅游翻译工作者注意, 必要时应该给与介绍和解释。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一般以阐释为主, 毕竟, 跨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有文化意象相通之处, 可以考虑类比, 对译文进行一定的改写;对于文化冗余部分, 特别是由于思维差异、文体差异导致的文本写作问题, 应尽量改写, 尽量符合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 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14]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兼评《走遍中国》英译本[J].中国翻译, 2002 (2) :38—41.
  [2][16]朱益平, 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28—132.
  [3][5]季飏, 郭爱萍.中外英文导游词语步异同分析——以山西省景点导游词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5) :150—154.
  [4][13][18]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5) :54—56.
  [6][27][31]兰裕明.文化意象的有意误译[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71—76.
  [7][23][28]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 :135—140.
  [8][26][34]殷优娜, 李彬彬.旅游文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泉城济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3) :191—194.
  [9][25][30]阳琼.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意象重塑[J].长春大学学报, 2017 (5) :44—48.
  [10]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12.
  [11] 方梦之.达旨、循规、共喻——应用翻译三原则[R].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 2017—10—20.
  [12][15][17][19][22][41]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 2005 (3) :159—164.
  [20]曾丹.论导游词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 :36—39.
  [21][43]李成明.基于中西文化对比的旅游文本翻译[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110—113.
  [2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9]吴敏.涉外导游词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移情策略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5 (5) :109—113.
  [32]王爱琴.如乎其内, 出乎其外——论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与重写[J].中国翻译, 2012 (1) :98—102.
  [33]江碧玉.英汉旅游翻译的功能语篇对比分析——以伦敦和杭州旅游翻译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213—217.
  [34] 榆林市旅游局.榆林市导游词[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6.
  [35]戴安康.中西神话传说比较与民族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 1995 (4) :37—39.
  [36]孙国柱.利玛窦对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的批判——兼与方以智的观点进行对比[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 (2) :121—127.
  [37]孙小金.论儒学在三教合一中的主导作用[J].理论探索, 2012 (6) :37—39.
  [38]许明炎.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特点与文化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89 (2) :90—94.
  [39]秦燕, 刘慧.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农村的庙会文化关——以陕北地区为个案[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6 (4) :104—111.
  [40]陆敏珍.重写世界:宋人从家庙到祠堂的构想[J].浙江学刊, 2017 (3) :177—185.
  [42]吴敏.涉外导游词特点分析及其创作研究——顺应论视角下英文导游词创作原则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7) :76—78.


用户搜索

疯狂英语 英语语法 新概念英语 走遍美国 四级听力 英语音标 英语入门 发音 美语 四级 新东方 七年级 赖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大连市澜语英语学习交流群

  • 频道推荐
  • |
  • 全站推荐
  • 推荐下载
  •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