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压缩资源文件:
压缩CSS、JavaScript和HTML文件,减少文件大小。
使用工具如Uglify*、Terser、CSSNano等来压缩代码。
2. 使用CDN:
通过内容分发*(CDN)托管静态资源,可以加快资源的加载速度。
3. 懒加载:
对图片和脚本实施懒加载,即只有当用户滚动到页面的相应位置时才加载资源。
4. 优化图片:
使用合适的图片格式(如WebP),并确保图片大小适合其在页面中的显示尺寸。
使用响应式图片技术,如`<picture>`元素或`srcset`属性。
5. 减少HTTP请求:
合并CSS和JavaScript文件,减少服务器请求次数。
使用CSS Sprites技术合并图片。
6. 利用浏览器缓存:
通过设置合适的HTTP缓存头,使得返回的资源可以被浏览器缓存。
7. 代码分割:
使用Webpack等模块打包工具对代码进行分割,按需加载资源。
8. 优化CSS和JavaScript执行:
将CSS放在文档的`<head>`中,以便尽早渲染页面。
将JavaScript放在文档的底部,或者使用异步加载(`async`或`defer`属性)。
9. 减少重绘和重排:
优化DOM操作,减少页面的重绘(repaint)和重排(reflow)。
10. 使用服务工作者(Service Workers):
通过Service Workers缓存资源,实现离线功能和快速加载。
11. 优化第三方脚本:
审查并减少第三方脚本的使用,这些脚本可能会显著影响页面加载时间。
12. 使用预加载和预连接:
使用`<link rel="preload">`来预加载关键资源。
使用`<link rel="preconnect">`来预先建立对第三方域的连接。
13. 优化Web字体:
只加载所需的字体变体和字符集。
使用`fontdisplay`属性控制字体的加载行为。
14. 移动优先:
针对移动设备优化页面,因为移动用户的加载速度通常比桌面用户更慢。
15. 性能监测和分析:
使用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Lighthouse、WebPageTest等工具分析页面性能,并根据建议进行优化。
16. 使用HTTP/2或HTTP/3:
这些较新的HTTP协议版本支持多路复用,可以减少*拥塞和提高加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