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 学英语,练听力,上听力课堂! 注册 登录
> 轻松阅读 > 英语文化 >  内容

英格兰简史 Civil War 英国内战(1642—1660)

所属教程:英语文化

浏览:

2022年02月11日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英格兰简史 Civil War 英国内战(1642—1660)

君主政体始于中世纪,依照贵族、主教和自由民的公意实施统治,世俗契约根植于君主和议会之间,议会投票赞成征税,作为回报,纳税人得到诉冤的权利。在爱德华二世、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统治时期,这份契约被打破,于是君主被推翻,但君主政体继续存在。在17世纪,君主政体也被推翻了。一位都铎家族的国王自封为教会元首,一位斯图亚特家族的国王主张王权凌驾于议会之上。甚至亨利八世也获得议会批准他实行专政。正如大家所认为的,真实的英格兰革命是国王反对议会的革命,而不是议会反对国王的革命。

1642年夏天,这种分歧不仅使国王和议会分离,也使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分离,北部和南部分离,甚至还分离了父亲和儿子。威尔特郡利迪亚德村(LydiardTregoze)圣约翰之墓记录了一个分离的家庭,家中三个儿子为国王而死,两个儿子为议会而活。时至今日,人们仍互相询问:“你支持马斯顿荒原战役(the battleof Marston Moor)的哪一方?”议会圆颅党(因头发很短得名)和国王骑士党这个隐喻指的便是理性主义民主和对权威的依恋之间的矛盾。

从一开始,议会就拥有后勤的保障。议会拥有税收、海港和伦敦城,并得到了进步思想、约翰•弥尔顿和人权的支撑。然而这些并不能保证议会一定取胜。英国人对君主怀有感情,不管发生了什么问题,他们都不愿看到国王被打败。他们对篡位夺权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之情。

1642年10月,第一场战役在沃里克郡埃季山(Edgehill)打响,双方都紧张不已。保皇党旗手埃德蒙•弗尼爵士(Sir Edmund Verney)曾是议会成员,但他仍效忠于国王。战役结束后,他的尸体被发现,僵硬的手里还紧紧握着王旗。皇家骑兵的指挥官是雄赳赳的鲁伯特王子(Prince Rupert),他是国王的外甥,时年22岁。他率军击退议会军人马,并继续追击,但皇家骑兵团没有重新部署,因此追击毫无章法。保皇党步兵由于指挥选用不当(选用了林赛伯爵,后受伤被俘),使得毫无战场经验的国王陷入了困境,直到鲁伯特王子返回救援才得以脱险。埃吉山一战双方胜负难分。议会军将领埃塞克斯伯爵返回伦敦,国王未能追上他,被迫放弃进攻伦敦。查理一世退回牛津,他想在牛津郡基督教堂设立朝廷。在内战接下来剩余时间内,此处便是他的首府。

在北部的约克郡,鲁伯特王子的骑兵队压制住了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爵士(Sir Thomas Fairfax)所领导的圆颅党人。1643年年中,国王自信地组织人马,打算新年时从南面、西面和西南方向三面包抄伦敦。伦敦方面害怕打持久战,尤其是对付一个他们曾公开表示尊敬的国王。下议院行事小心,只称国王是被手下蒙蔽了,不过他们对王后就没这么宽容了。大多数人认为,1643年为数不多的几场战争只是双方力量的试探,为了逼迫国王接受新的政治格局。一些县镇和城市在战争期间置身事外。考文垂不肯放国王进城,除非他不带一兵一卒,不过考文垂后来明确倒向议会,还被用来关押保皇党犯人[这很可能是“被送往考文垂”(being sent to Coventry)这句俗语的出处,意即“拒绝与之合作”]。议会派主要领导人皮姆此时打出了苏格兰这张牌。1643年8月,在经过漫长的协商之后,爱丁堡方面派出1.8万名步兵和3000名骑兵南下,条件是议会同意在英格兰废除不得人心的主教。苏格兰军队参战后,每个月的补贴金是3.1万英镑。皮姆不久后去世。1644年夏天,这支唯利是图的苏格兰军队南下,在约克城外和圆颅党人会师。后来他们又得到一支东安格利亚骑兵的增援,这支骑兵的首领是剑桥郡一位级别稍低的议员,他就是 奥利弗•克伦威尔注23。1644年7月2日傍晚时分,他们在约克城外的马斯顿荒原上围攻鲁伯特王子的军队。克伦威尔手下训练有素的“铁甲军”(Ironsides)进攻鲁伯特王子的骑兵。在这场内战最大规模的战役中,克伦威尔和苏格兰军队在兵力上超过鲁伯特王子,他们毫不留情。3000名保皇党士兵在战场上丧命。克伦威尔声称“上帝使他们倒在我们的刀下”。战争陷入白热化。

奥利弗•克伦威尔,“愤怒的天火”(Angry heaven’s flame),他特意嘱咐画师将他脸上的那颗疣描绘出来。

马斯顿荒原一役使国王失去了英格兰北部以及东海岸各港口。鲁伯特王子向南撤回什鲁斯伯里(Shrewsbury)和查尔斯(Charles),迫于埃塞克斯伯爵的穷追不舍,他又逃往伍斯特。经过一系列军力调动和反击,保皇党在英格兰西南部夺得一席之地,甚至还在康沃尔郡逼得议会军投降。1644年10月,在纽伯里(Newbury),另一位议会军首领曼彻斯特伯爵在克伦威尔的支持下同国王交战。由于曼彻斯特伯爵指挥不力,两军未能分出胜负,国王撤回牛津郡。克伦威尔勃然大怒,他骑马去伦敦向议会抱怨两位贵族将领埃塞克斯伯爵和曼彻斯特伯爵指挥不力。他声称自己“希望活到英格兰没有贵族的那一天”。下议院解除了两位将领的职务,换上了谦逊却专业的费尔法克斯爵士。议会接受了克伦威尔的提议,他提出组建新模范军(New Model Army),这支军队由骑兵、步兵和炮兵组成,个个经过精挑细选,有军饷可领,克伦威尔负责指挥骑兵。此时,英格兰的军队都渴望回家。而这支新模范军则渴望上战场。

克伦威尔这时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很快驰骋疆场,所向披靡。他身材魁梧,在宗教方面属于独立派,他不苟言笑,生性坦率。他令肖像画师“不用掩饰任何缺点”,如实作画。他是天主教徒、主教和清教极端主义者的敌人。如他所说,他手底下的人并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视“公众福祉为其最终目的”。他被誉为“上帝的英国人”(God’s Englishman),自认为是造物主派来拯救英格兰摆脱迷信思想的使者。他的支持者包括弥尔顿和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马维尔称他为“愤怒天堂的火焰”(angry heaven’s flame)。有时候,人们很难将克伦威尔的神圣使命概念和他所反对的斯图亚特家族的神赋君权区分开来。

1644年冬天,议会新招募的军队一直在操练,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做准备。1645年6月,决战在北安普敦郡纳斯比(Naseby)展开。鲁伯特王子所指挥的皇家骑兵依然迅猛,但皇家步兵相比之下就差得多了,被铁甲军打得七零八落。战况异常激烈,查理一世在众人阻拦下才没有亲自冲上去。他躲过了这场大屠杀,不过纳斯比战役之后查理一世一蹶不振。国王逃走3个月后,布里斯托尔沦陷,查理一世在牛津郡被围困。第二年,他乔装出现在纽瓦克外的苏格兰军营,他以为苏格兰人仍是自己的同胞,于是来此寻求庇护。他公开了自己写给王后的书信,但于事无补,他在信中请求爱尔兰或法国派兵援助,作为回报,他会使英格兰回归罗马教廷。苏格兰人就国王的价码同议会讨价还价长达大半年时间,最后将国王交给费尔法克斯爵士,然后返回英格兰。

马斯顿荒原战役是英国内战中的关键战役,战况相当激烈。图中表现的是克伦威尔抵达战场,而国王失去了苏格兰的援助。

1647年2月,国王向南返回伦敦,此时英格兰已厌倦战争,因此民众对国王表示出奇怪的热情。人们期待新的政治安排。长期议会下令新模范军解散,并向保皇党贵族征收罚金来支付军饷。同时,议会不明智地禁止军中力量强大的独立派教徒和浸礼宗教徒领取军饷,还拒绝支付拖欠士兵的军饷和退休金。大多数议员承认是这些士兵打败了国王,可他们并不想要常备军,更不必说是一支有强烈平等主义倾向的军队。

克伦威尔再次勃然大怒,他拒绝解散手下士兵,辩称自己并非雇佣兵,这么做是渴望保护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亨利•艾尔顿(Henry Ireton)是克伦威尔手下一名能力出众的副官,他率领新模范军在南下的路上抓获国王,并将国王作为人质送往汉普顿宫。伦敦陷入一片混乱,议会中的温和派长老会教徒集体反对克伦威尔及其军事委员会,克伦威尔则联合平等派议员据理力争。这引发了一系列辩论,地点是帕特尼(Putney)教堂,时间从1647年10月28日持续到11月9日,双方就国王的命运和未来革命进程展开辩论。 各方搬出政治哲学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个人权利和国家,个人财产和集体,以及全民投票权,妇女也参与了投票。注24所有发言者就一点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一个人不受一个他没有参与建立的政体的束缚”。公意不是讨价还价,而是无条件的。尽管帕特尼辩论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影响,但却成为英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

11月,国王从汉普顿宫逃走,逃进怀特岛上的卡里斯布鲁克城堡(Carisbrooke Castle)。在怀特岛,国王受到乡绅的热情款待,他接到报告,说他的民望有所恢复,于是便不顾一切地请求苏格兰协助再度打响内战。1648年,任性不羁的苏格兰人在英格兰北部和西部发动暴乱。克伦威尔和费尔法克斯爵士率军在英格兰呈扇形散开,所向披靡。叛军大多数被处死,只有伯福德(Burford)的少数人被给予一线生机,条件是接受清教牧师长达数小时的说教。

克伦威尔本想宽大处理查理一世,可如今查理一世已成为一大威胁。1648年

12月,国王被带到伦敦,一名叫科洛内尔•普赖德(Colonel Pride)的军人对长期议会进行大清洗,大约370名长老会教徒和保皇党议员被清除,最终议会只剩下154人,其中大多数是军队认可的激进派议员。议会成立一个委员会,以叛国罪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此时才发现自己统治时期始终缺乏恒久的目标。他对威斯敏斯特大厅内的审判不屑一顾,甚至拒绝摘下帽子。审判过程颇富戏剧性。审判的罪名是国王“在被委以根据英格兰法律统治的有限权力的情况下……恶意叛国,发动战争反对现有议会”。国王的辩解很简单,(国王的权力)本身是无可辩驳的,他认为国王不能被世界上任何上级司法机构审判:“英格兰从来不是选举王国,而是世袭王国,时间长达千百年……国王不可能犯错。”推翻国王的后果是专制或无政府状态。

辩解是徒劳的。委员会判定查理一世犯叛国罪,要求“砍下他的脑袋”。1649年1月30日,在怀特霍尔宫(Whitehall)国宴厅(Banqueting House)外的一个平台上行刑,查理一世穿了两件衬衫,因为他不想被别人看到自己颤抖的样子。据说“他在临死一刻表现出一生未有过的真实”。在行刑的那一刻,据年轻的 塞缪尔•皮普斯注25所说,围观民众并没有欢呼,而是低声叹息,他们觉得这是件可怕的事。据说就连克伦威尔也在第二天去看了遗体,他对此次“不得不做的残酷之举”颇为动容。

尾闾议会(Rump Parliament,即清洗后的长期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上帝恩泽的万民是所有正当权利的缘来……议会是平民的集合,他们由人民选举,代表人民,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用来批准议会行为的印章上原先有君主图案,如今被抹掉。上议院被废除。审查制度被引入。英格兰将被一个由41人组成的国务院统治,而克伦威尔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公民。克伦威尔付清了欠军队的钱,率一部分士兵前往爱尔兰进行镇压。这导致了1649年德罗赫达(Drogheda)市民屠杀事件,旨在报复先前的一起反新教屠杀(与该城无关)。大约8万名爱尔兰人被定为叛国者,数千人被驱逐或被送往美洲做奴隶,意在为英格兰士兵腾地方。即使在当时,德罗赫达大屠杀也被视为极端的暴行。克伦威尔继斯特拉福德伯爵之后也登上爱尔兰恶魔榜。

在怀特霍尔宫外处决查理一世以后,人群中爆发出的并非欢呼声,而是哀嚎声。

克伦威尔所谓的“残酷的必要性”(cruel necessity)震惊全国,为后来的王朝复辟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曾帮助摧毁查理一世的苏格兰人如今却在款待他时年18岁的儿子查理•斯图亚特(Charles Stuart),甚至尊后者为查理二世。1651年夏天,苏格兰人侵略英格兰,不仅是为了帮查理二世夺权,还为了一个表面上自相矛盾的目的,那就是把长老派主义强加给英格兰。这支军队最终在伍斯特被克伦威尔领兵击败。查理二世从战场上逃走,在斯塔福德郡博斯科贝尔(Boscobel)庄园周围的一棵橡树上藏了一晚,然后扮成仆人装束逃往法国。后来数千间家酒馆取名为“皇家橡树”(Royal Oak)。

克伦威尔对凯尔特人十分厌烦。他强令苏格兰和爱尔兰与英格兰组成政治联盟。他实现了亨利八世和詹姆斯一世昔日试图完成的事情。国家统一,由议会统治,而议员由不列颠群岛各地选举而来。不过这种统一并不长久。克伦威尔和成立4年的尾闾议会之间关系逐渐恶化,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领兵进入下议院,听了一会儿冗长的议会演说,然后做了一件很多人一直想做的事。在漫无边际的议会演讲正在进行的时候,克伦威尔大喊:“你们这些肮脏的婊子……整个国家对你们已经极其厌恶,忍无可忍。主一直在忍你们……出去,快出去,你们这些腐败的奴才快滚。我受够了你们瞎扯。”他下令把权杖当成“小玩意儿”拿走,把议员们赶回了家。

克伦威尔如今不得不面对手中权力的实际情况。他的“共和国”砍掉了一位国王的脑袋,还在战场上打败了另一位国王。他要对付上议院、主教和下议院,他想起了安德鲁•马维尔的劝诫之辞:“卓有成效的统治之道只有一种/把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克伦威尔召开宗教会议,与会者都是各地独立派教会选派的“虔诚”信徒。这就是贝尔朋议会[Barebones Parliament,以一名赞美上帝的牧师贝尔朋(Barbon)的名字命名]。克伦威尔告诉与会者:“你们蒙主召唤,为主而治,与主共治。”而当这个议会提议废除几乎所有国家机构时,克伦威尔很快予以否决。

克伦威尔的权势如今超越了斯图亚特家族。他同意被称作“护国主”(LordProtector),于1653年12月上任,他认为“稍稍效仿君权将会行之有效”。虽然很短暂,但一个联合王国还是在成文宪法或“政府约法”之下正式形成。克伦威尔召开了新成立的议会,但又因不同程度的激进主义将议会解散,他奋力在个人宽容和制约蓬勃发展的多元化的需要之间保持平衡。信奉社会平等主义的平等派和追求土地公有的掘地派决裂。浸信会教徒与再洗礼派教徒、贵格派教徒,甚至喧嚣派教徒决裂,后者压根不相信宗教或道德戒律。克伦威尔还欢迎犹太人从欧洲大陆返回。这些措施令下议院紧张不安,争执不断。

1655年,克伦威尔在地方设立军事政权,划分为11个军区,每个军区由重要将领负责管理。他下令引入清教徒规则,包括处决通奸之人,废止戏剧表演和游戏,关闭酒馆和妓院,禁止咒骂,以及禁止宗教仪式。审查制度相当严格。改革遍及全国各地,可给人民的感觉不是人身自由,而是压迫。1643年,威廉•道辛(William Dowsing)在东安格利亚开始捣毁教堂装饰品,这种行为后来时有发生。极端教派被逐渐镇压。后来发生王朝复辟的最终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克伦威尔革命政权在全国各地倒行逆施的行为。

宪法的重新制定指日可待。1657年,一群律师和议员主动向克伦威尔为新宪法提出《谦卑请愿》(the Humble Petition and Advice),认为对新的两院制议会而言,恢复君主制不失为恰当之策。克伦威尔拒绝了国王的称号,不过也许觉得公众需要某种象征符号—“但与耶稣相比不值一提”,他同意坐在“忏悔者”爱德华的宝座上,身披紫袍,被称作“护国主殿下”。但这并没有持续多久。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去世,终年59岁,他指定儿子理查接替自己的职位。

理查•克伦威尔是个善良却稍显无能的人,他上任8个月后,军队包围尾闾议会,议会于1659年5月投票决定废止护国主制。英格兰被掌握在一个由彼此争斗的军官组成的“安全委员会”手中。群龙无首的共和国陷入无政府状态,渴望有人主持大局。唯一手下军队凝聚力较强的人是克伦威尔昔日委派的苏格兰总督,他是一位来自得文郡的将领,名叫乔治•蒙克(George Monck)。蒙克曾效力于国会和议会,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权力也较稳固。他在尾闾议会上重新掌权,并带领他的部队南下。英格兰的问题一切都悬而未决。蒙克听取属下意见,等待时机。1660年2月,他率军抵达伦敦,实现个人专政易如探囊取物。如果蒙克和克伦威尔怀有同样的野心的话,那么英格兰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他审视国家和议会的现状后认为,1657年主张恢复君主制的《谦卑请愿》是宪政进程的唯一依据,虽然请愿的对象竟是克伦威尔,此事颇具讽刺意味。如今只剩一位国王,那就是查理二世,可他现在躲在荷兰。查理二世会同意接受议会开出的必定苛刻无比的条件吗?

蒙克行事一丝不苟。他下令重新召集1640年长期议会,然后要求该议会借口指定新大会商议国王回归一事自行解散。新大会将创造一位国王,而不是国王召集大会。光是这个消息就使伦敦教堂敲响了钟声,使得市民们在街上围着篝火喝酒庆祝。蒙克派去请查理二世的使者们与查理二世的手下爱德华•海德(Edward Hyde)展开协商,海德和蒙克一样聪明沉着。海德从前是位议会律师,他的女儿安妮当时刚刚嫁给了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安妮简单而敏感,她所生的两个女儿长大后成为新教徒。这两个女儿便是玛丽和安妮,姐妹俩相继登基为王。

海德对伦敦的现状洞若观火。1660年,心情急切的查理二世和筋疲力尽的议会共同签署《布列达宣言》(Declaration of Breda),宣布大方赦免那些参战之人。该宣言同意宽恕那些“慈悲心肠的”人,付清军队军饷,并接受议会的至高权力。久经沙场的费尔法克斯爵士奉命前往海牙护送查理二世回国。1660年5月25日,查理二世从丹佛登陆,随后在一片欢呼声中朝伦敦进发。“铁甲军”甚至在布莱克希思作为仪仗队随同行进。在当时,英格兰人民觉得自己终于迈过了死亡阴影的暗谷,迎来了光明世界。这是国家和解的时刻。

理二世抵达伦敦,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用户搜索

疯狂英语 英语语法 新概念英语 走遍美国 四级听力 英语音标 英语入门 发音 美语 四级 新东方 七年级 赖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泉州市霞淮农行宿舍英语学习交流群

网站推荐

英语翻译英语应急口语8000句听歌学英语英语学习方法

  • 频道推荐
  • |
  • 全站推荐
  • 推荐下载
  • 网站推荐